國家外彙儲備的管理原則可以歸納為“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隻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於儲備資產是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這裏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彙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因此,為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采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截至2009年上半年末,中國的外彙儲備資產較上年末增加了1856億美元,達到21316億美元。這麼多錢該怎麼花?很多人把眼光放到了“還富於民”這個話題,更有人直接提出,把兩萬億外彙儲備直接分一半到老百姓手裏。外彙儲備到底能不能像錢或者股票一樣,從政府手裏分到人頭呢?我們打個比方來說吧。
比方有這樣秦、晉兩個國家,秦國的生活水平好些。有一天,晉國商人把自己生產的貨物,堆到了秦國的街上。東西真是又便宜又好用,秦國百姓很喜歡,就通通買下了。但是交到晉國商人手裏的,可是秦國的紙幣。
晉國人拿著這些秦國紙片回了國,卻買不了東西,因為在晉國買東西,需要晉國的紙片才行。於是,晉國的銀行幫忙,把這些秦國的紙片,換成了晉國的紙片,再還給本國商人,自己留下秦國的紙片。對晉國銀行來說,這就叫外彙儲備。
這裏須說明下,但凡一國增發新紙,無外乎兩種後果:
第一,晉國不把國家積累的東西拿出來,糧食啊、牲畜啊,都還放在倉庫裏,市場上可買的東西還是那麼多,而紙片卻變多了,大家漸漸會感覺,紙片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了,這就是通貨膨脹。
第二,晉國肯把之前的存貨拿出來,市場上可買的東西多了。這樣,新發的紙片,其實成了分家工具,晉國人紛紛把公有財富買走一些,變成民間財富。本來是屬於全體的,現在屬於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這就叫還富於民。
不久,晉國百姓就發現自己手裏的紙片太少了。有位學者打開國庫一看,屋子裏還放著一大堆秦幣呢,幹脆把這些秦幣發給晉國人吧!現在秦國經濟很不好,東西很便宜雲雲。
可是,這些秦國紙片,本來就是晉國人從外麵拿回來的。因為晉國不準用,才交給國家。現在重新發回來,等於之前是白折騰了。
而且,更讓人困惑的是:晉國人拿著這些新分的秦幣,能幹什麼用呢?
第一,再找晉國的銀行幫忙,換成晉國的紙幣;這樣,晉國的銀行裏,又要堆一堆秦國的紙片;
第二,出國到秦國,在秦國買完東西,把東西帶回來。可是,秦國和晉國中間,還隔著一個海哪!
看完這個比方,你該明白了,所謂的用外彙儲備給老百姓發錢,不就是建議我們拿秦幣,從晉國跑到秦國去花嗎?這事,是普通晉國人幹得來的嗎?
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確一點,外彙儲備是央行的負債,而不是國家財政資產。我們看看外彙儲備是怎麼來的。企業出口得到的外彙,或者外國投資者帶來的外彙,存進了商業銀行換取人民幣在國內使用,然後商業銀行到央行那裏用外彙換人民幣,央行給商業銀行人民幣得到外彙,形成外彙儲備。央行持有的外彙儲備都是用人民幣買來的,是央行的負債。當外國投資者準備回家了或企業需要外彙進口了,拿著人民幣通過商業銀行向央行買外彙時,央行要把外彙給人家的。
這就像商業銀行的資產一樣,看著是資產,實際上是由負債支撐的。商業銀行的錢來自儲戶的存款,存款是銀行的負債,商業銀行的錢同時也是資產,可以來投資,但銀行的股東不能隨便瓜分。現在商業銀行的股東看著錢挺多,於是把銀行裏的錢給分了,那儲戶來取錢怎麼辦?銀行裏的錢並不都是銀行股東的錢,不能隨便分的。同樣,外彙儲備不是央行賺來的利潤,並非一筆可被慷慨用於政策性項目的意外橫財。
第五節到美國炒股去——國際資本流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許多因素的共同推動下,人類的經濟生活和經濟行為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當我們回望這一曆史過程時,我們不能不承認,國際資本流動作為其中一個因素的確從多個方麵改變了我們生活。
什麼是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資本流動(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是指資本在國際間轉移,或者說,資本在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作單向、雙向或多向流動,具體包括:貸款、援助、輸出、輸入、投資、債務的增加、債權的取得,利息收支、買方信貸、賣方信貸、外彙買賣、證券發行與流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