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大氣,自己從小我中解放出來(2 / 3)

有人說,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而當挫折不期而遇時,隻有敢於直麵挫折,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國際著名功夫巨星成龍的成功之路,就是一個不斷打磨自己羽毛的奮鬥過程。

6歲的時候,爸爸把他幾乎是“賣”到了戲劇學校,從那以後他就開始跟著師父學京劇。那時候很苦很苦,隻要有飯吃、有覺睡他就很知足了。

他接拍第一部戲的時候,隻能演死人。第一次演的時候,導演狠狠地罵他,“不要動,你已經死了,肚子還動什麼”,那時候他很沮喪,覺得自己居然連死人也演不好。後來他開始細心地琢磨,什麼時候應該吸氣,什麼時候應該閉氣,什麼時候鏡頭會對準死人,該怎麼死,這樣,一次又一次,他終於成了“死”得最好的人。

當年他的夢想是做一個武術指導,因為他覺得那樣很威風。但是他也知道要做一個武術指導就要先懂得鏡頭,於是他做了兩年拿鏡頭的人,扛了兩年鏡頭。那時候電影圈武行有一個很有名的武術指導,地位很高,有許多小弟、跟班,成龍也混在中間,算是小弟的小弟。為了能讓他注意自己,成龍提前打聽好他將要經過哪些地方。

我就每天都站在那裏,在他麵前露一臉,讓他看見我,後來有一天他終於停下車問了我一句:“你是跟我的嗎?”我說是。他於是讓我上他的車,一路上我坐得很規矩,什麼也沒說。到片場以後他讓我幫他擦車。我這一輩子就沒擦過這麼幹淨的車,每個縫隙,都用牙簽來挑幹淨。後來他就每天都接我上班,我每天都幫他擦車……最後我終於成了這位武指身邊的紅人。直到現在他還能記得當時的情形。

他說,他拍戲的時候,受過無數次的傷……反正從頭頂到腳趾,全身沒有一處沒受過傷的。以前拍電影沒有保險,拍火戲時,他用真火,眼毛都燒沒了,真火和假火是兩回事,拍戲時就是在玩命。也許正是這種不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的精神,使得成龍飛向了如今演藝界眾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不要太愛惜自己的羽毛,讓它去拍打,淋濕和掉落。鯤鵬展翅九萬裏,如果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就不能“翻騰扶搖直上”;海燕振翅穿越暴風雨,如果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就不能迎難而飛直擊九級浪。

如果我們過於愛惜自己的羽毛,害怕受傷,害怕被詆毀,那麼我們永遠隻能成為一隻小燕雀,逃不出屬於自己的那方天地。

4.對毀譽不爭不辯

提起謠言,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打個寒戰,的確,謠言的傳播速度甚至可以和光速媲美,甚至誇張點說,應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生活的不經意間,我們可能突然陷入流言蜚語中。我們憤怒、無助、孤獨,但甚至可能連對手都找不到。這時候,不管我們以什麼姿態麵對它都要謹記一點:沒有流言能真正中傷我們,隻看我們自己怎樣對待。

流言止於智者,麵對謠言,時間會證明一切。

有一次,柴靜接受采訪,記者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是網上關於柴靜的批評:“有個批評者說:到目前為止不喜歡柴靜,她有風格但還是做作,其傳閱最廣的一些工作照都有個特點:與弱勢群體肩並肩,而照片最突出的,卻顯然是一個經過精心修飾的女傳媒人。確實不好聽,不想回答就算啦。”

柴靜淡然一笑:“沒關係。大概是指這本書的封麵吧,我們目前隻發過這麼一張圖片,這是必然會有的意見,也不用過多說服和解釋,尊重每個人的審美吧。”

記者也笑了笑:“這個回答很官方,也算有特點……”

“這是誠實的回答”柴靜很嚴肅地說,“如果我聽到這種批評,會去想因果,他為什麼會覺得跟弱勢群體在一起,就有淩駕於人的做作感?我會分析原因,我選這張照片想表達的是我在采訪,沒想說我是主持人,我想傳達這張照片背後的新聞內容(指山村裏的這個老人的民主實踐給我的信念),我不能自說自話,也不要企圖說服他人。”

真正的智者麵對毀譽不爭不辯。著名佛學大師星雲大師說:“當有人對我們惡口毀謗、無理謾罵的時候,能夠漠然以對,以沉默來折服惡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擔和勇氣。”

無論是《上海灘》中固執倔強的馮程程,還是《新白娘子傳奇》中美麗溫柔的白素貞,趙雅芝呈獻給大家的一直都是溫婉、美麗又賢惠的東方佳人形象,她與先生黃錦燊美滿的婚姻也是娛樂圈中的一段佳話。

但是,有媒體卻肆意抹黑,爆料稱趙雅芝在出席某次活動時腿部驚現疤痕,並由此展開大篇幅的聯想與推測,稱“趙雅芝因偷情遭遇家暴”,傳聞一時甚囂塵上,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給趙雅芝的聲譽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

就在廣大影迷,為其鳴不平之際,麵對這一謠言,趙雅芝卻久久不予回應,隻是在微博中淡淡地寫道:“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有沒有整容,偷情遭家暴,夜總會賣唱……套用一句話:‘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其言辭不卑不亢擲地有聲,隨即博得網友的一片力挺聲。

人生在世難免會受人毀謗譏罵。對此,我們要泰然處之,任人評論,毀譽不動心。據說,有一個高僧麵對別人的謾罵,無動於衷,別人問他為何對別人的辱罵置之不理。高僧笑著回答說:“如果別人送你東西你不要,那東西還是別人的。”

其實,麵對他人的詆毀,隻要我們不在乎,不往心裏去,我們還是我們。但是如果我們心裏生氣了,鬱悶了,委屈了,說明我們還是從心底接受了別人對自己的詆毀,還是在乎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

麵對他人的謾罵,著名學者胡適先生自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有人罵我們,當我們聽到時,自然很生氣,非要跟他拚命不可。可是細分析一下,罵,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不過是由空氣傳來的一種音浪,自然用不著生氣。至於罵我們的人呢?依著化學分析,也不過是個化合物;而被罵的我們呢,也是和罵我們的人一樣,幾種化合物而已。等到死後,大家都物歸原所,如此看來,所有的罵不過是一種氣體的流動,有什麼了不得?到此地步,就無人無我,四大皆空了。”

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對於他人的謾罵就可以不聞不問了。古人雲:“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我們可以不回應他人的謾罵,但是我們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行為。

美國總統林肯說過:“如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人家怎麼說我就無關緊要;如果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對的,也沒什麼用。”

所以,當別人指責,謾罵我們之時,我們可以不回應,但是一定要思考:“是不是自己也許應負有一定責任?讓別人說出了不好聽的話,釋放了消極的信息,傷害了他自己?”

有人說,那些批評詆毀我們的人,才是我們最好的人生導師。因為當我們聽慣了甜言蜜語之時,別人的批評指責,會讓我們有如醍醐灌頂般清醒過來,並重新認識我們自己。

正如廣欽老和尚所說:“不必回頭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受戒是受忍辱,耳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而不理會,那就是戒。與其讓別人說你好話,遠不如別人罵你來的痛快。別人罵你、批評你的時候,是冒著作惡、折損福德的危險來提醒你要積福,你應該自我反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大恩大德。”

麵對流言、謾罵,我們不必吃驚,也無需爭辯。因為時間會揭開所有的謎底,讓謊言無處遁形。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不爭不辯,不聞不看。不爭不辯,方為高人;不聞不看,方為聖人。不爭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有時,不聞方淨,不爭乃慈,不辯亦智。在心中留一片世外桃源,對一切淡然視之,笑看成敗得失,身在紅塵而心在界外,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以入世的心態做事。生命的意義,在是於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有時候覺得很充實,可走到終點時再回望,孤獨與寂寞才是粉飾我們人生的背景牆。

5.尊重別人的觀點

世界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曾說:“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千萬別說:‘你錯了。’”

柴靜的博客中有一篇文章叫《話語權的另一半》,其中這樣寫道:“民主社會的土壤,就是在多方利益的搏奕之中達到的平衡。尊重權利、寬容、願意妥協、尊重不同觀點,這就是憲政意識的基礎。”

“尊重不同的觀點”這是柴靜十多年記者生涯中學到的最為重要的一堂課。

她說,《新聞調查》的口號是“探尋事實真相”。真相來自探尋,來自我們自身對世界的認識。而這個過程中,平衡是我們的道德責任。而要做到這一點,發自內心地尊重他人的觀點是前提。

想到這裏時,她回憶起了一個朋友的故事,那個朋友叫林白,他曾經在北京電台的《人生熱線》做主持人,有一天做節目討論胡萬林,結果胡萬林本人在京,也在熱線裏打進電話,他讓他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後,有老聽眾非常氣憤地打進電話說“他是一個騙子,你怎麼可以讓他宣揚他的觀點?”

林白的回答意味深長:“三十年前,有一個人,曾經不經審判被關進監牢,生病後得不到醫治,護士用聽診器打他的臉,這個人是當年的國家主席,叫劉少奇。如果我們今天不給一個騙子說話的機會,將來有一天我們受到冤屈的時候也許就無法為自己聲辯。”

柴靜認為,采訪最大的障礙就是一句話,“我認為我是對的”。這句話看起來不太起眼,但是它造成的障礙會遠遠大於我們的想象。她記得顧準原來說過一句話,他說什麼叫****,****就是認為自己絕對不會錯的想法,如果一個采訪者帶著定見,很難了解世界的複雜。

所以,後來每次出去采訪之時,她都會充分尊重受訪者的觀點,不輕易下判斷,經常扮演著一個傾聽者的角色。

伏爾泰曾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也許別人的觀點與我們的見解大相徑庭,但是我們也要學會尊重他們的聲音。

生活中,很多時候,當我們的觀點與他人的見解發生衝突時,我們習慣於認為自己是對的,進而毫無愧色地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以此顯示自己的聰明,並洋洋自得。

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有時候,在我們強勢的思維和語言攻勢之下,別人似乎已經同意了我們的觀點。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堅定地擁護者自己的觀點,而且永不會改變。因為我們已一拳傷害了他們的智力、判斷、榮譽和自尊,換句話說,我們早已傷了他們的感情了。

所以,即使我們不同意他人的觀點,也不要輕易指責別人的錯誤。就算他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們也最好這樣講:“啊,慢著,我有另一個想法,不知對不對。假如我錯了的話,希望你們糾正我。讓我們一起來分析這件事吧。”

哈洛·雷恩克是道奇汽車在蒙大拿州的代理商。剛開始時,由於汽車市場麵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所以麵對顧客的投訴之聲,他和大部分代理商一樣常常顯得冷漠無情。結果引起了顧客的憤怒,致使很多生意沒能做成。

後來他想清楚了,這樣確實無濟於事,於是便改變了做事的辦法,轉而向顧客說道:“我們公司犯了不少錯誤,我實在深感遺憾。請把你碰到的情形告訴我。”

這種態度,很快消除了顧客的敵意。於是,很多顧客都對他的諒解態度表示感謝,其中兩個人甚至後來還帶來自己的朋友買車。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我們很需要這樣的顧客。而我相信尊重顧客的意見,對待顧客周到有禮,都是贏得競爭的本錢。”哈洛·雷恩克說道。

不尊重他人的觀點,一味地指責別人的人往往隻會讓雙方彼此都不快樂,那麼為什麼不采取另外一種處世策略呢?如果我們要獲得人們對我們的讚同,那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句話:“尊重別人的觀點,永遠別隨意指責對方是錯的。”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宣稱:“我要證明給你看。”這無異於向他人表明:“我比你聰明,我要讓你改變想法。”

所以,指責和抱怨他人是沒有用的,批評和指責的方式,並不能使別人產生永久的改變,反而會引起憤恨。不要責怪別人,要試著了解他們,試著明白他們為什麼會那麼做,這比批評更有益處,更有意義。

著名科學家伽利略說過:“你不能教人什麼,你隻能幫助他們去發現。”查斯特菲爾德爵士也告誡自己的兒子:“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讓他們知道。”蘇格拉底也一再告訴門徒:我惟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麼。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在他的一書中寫道:“能了解別人的想法,你會獲益很大。”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生活著各種不同膚色、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時間來看,也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其背後的原因往往是複雜多樣的,需要了解和分析才能得到答案。

當我們想要質疑別人的觀點之時,一定要先全麵了解情況。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急於批評和指責,就容易造成對別人的傷害。其實,尊重他人的觀點,也是尊重我們自己,當我們學會以一種寬容的態度聆聽他人的意見見解之時,我們會贏得更多的朋友。

6.人的強大不是征服了什麼,而是承受了什麼

冰心曾說:“眼因多流淚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一個人的強大不是他征服了什麼,而是他經曆了什麼,承受了什麼。

在《看見》欄目的一期節目中,柴靜采訪了盧安克,一個在中國廣西義務支教的德國男子。1990年夏天為期3個月的中國之旅,改變了他的人生——從1997年至今,他在中國廣西的大山裏已經待了十年,輾轉多處山村,過著簡陋的生活。

柴靜去采訪的時候發現,在盧安克的課堂上,有時有男孩大叫大鬧,甚至罵他嘲笑他,他也很少發脾氣。他說自己也有發脾氣的衝動,但立刻抑製住“我受不了凶”,這個抑製比發火會更快地讓班裏安靜下來,男孩說,“我管不住自己,你讓我出去站一會兒,”他就開門讓他出去站著。

柴靜轉述孩子的話:“他們說你太溫柔了,如果對他們凶一點會更好”。

但是他說:“有的人他沒有承受能力,別人罵他,或者對待他不好,他承受不了,所以他必須反應,本來不想打人,但因為受不了就必須打人,他控製不了自己,就是心理不自由。不能自由地決定自己的行為,所以因為受不了,就必須做不想做的事。”

他說,自己願意像接受淋雨一樣,接受他們帶來的後果。

“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曆過的事情才是真的”,盧安克希望孩子們能夠明白“人的強大不是征服了什麼,而是承受了什麼”。

周國平曾說:“小煩惱是不值得說的,大痛苦又是不可說的。那些真正飽經滄桑的人,往往卻又是最謙遜溫和的,有著博大的胸懷,他們很少提及自己經曆過的痛苦,而總是微笑著說要感謝生活。”

在台灣,有一個名叫賴東進的男子。2000年,他憑借《乞丐囝仔》獲台灣出版風雲人物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