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郝勁鬆那執著而堅定的眼睛,柴靜道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錢數這麼小,很多人覺得失去它並不可惜。”
郝勁鬆的回答並不怯弱:“今天你可以失去獲得它的權利,你不抗爭,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利,人身權,財產權,包括土地、房屋。中國現在這種狀況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長期的溫水煮青蛙的一個結果,大家會覺得農民的土地被侵占了與我何幹?火車不開發票,偷漏稅與我何幹?別人的房屋被強行拆遷與我何幹?有一天,這些事情都會落在你的身上。”
有人也許會說,一個人的力量能改變什麼呢?不錯一個人的力量確實很渺小,但是當這種力量足夠堅定時,他就能像星星之火一樣形成燎原之勢,進而產生巨大的變革,甚至是改變整個世界。
在美國,有一位被稱為民權運動之母的黑人女性,她的名字叫羅莎·帕克斯。
1955年12月1日這天,在蒙哥馬利市,42歲的她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就座。那天晚上人很多,白人的座位已占滿,有白人男子要求坐在黑人部分最前排的她讓座,遭到了這位黑人女裁縫的拒絕。
按照當時的慣例,美國南部公共汽車上實行種族隔離,座位分為前後兩部分,白人坐前排,黑人坐後排。當司機要求乃至以叫警察恐嚇黑人讓座時,坐在前排的其它三個黑人站了起來,唯獨帕克斯倔強地牢坐不起。
她說,如果是一個孩子或是老人,也許她會站起來,但這次,她厭煩了她和其它美國黑人每天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我隻是討厭屈服”倔強的她說道。就這樣她成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第一個拒絕給白人讓座的黑人。然而由於公然藐視白人,她遭到了政府當局的逮捕。
她的被捕引發了蒙哥馬利市長達381天的黑人抵製公交車運動。3天之後,在馬丁·路德·金的帶領下,蒙市的黑人宣布,他們將拒乘公車,直到他們的如下要求得到滿足:雇用黑人司機,禮貌對待黑人乘客,車輛中區位置先到者先坐,黑人無需讓位與白人。
這場運動的結果,是1956年最高法院裁決禁止公車上的“黑白隔離”,帕克斯從此被尊為美國“民權運動之母”。
五十年後,美國國務卿賴斯說:“沒有她,我不可能站在這裏”。
事實上,帕克斯並沒有直接組織或領導那場民權運動,她隻是在適當的時刻表現了一個平凡人的勇氣,但是正是這種勇氣燃起了每一個黑人心中那份捍衛自己權利的熱望,於是這股熱浪的推波助瀾之下,迫使整個美國重新審視並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道德體係。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過,無論真理在何受到傷害,都應去捍衛它。一個勇敢追求光明的人,就會使一片黑暗恐懼地顫抖;一個不懈探索真知的人,就會把一道愚昧的荊棘踏倒;一個堅決捍衛自己的人,也會成為一群人的榜樣。
或許在捍衛真理的道路上,隻有一個人,但是一個人隻要堅定,也能實現像帕克斯一樣偉大的變革。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相信自己的力量,隻要還活著,有生命,有向往,就一定要堅決捍衛自己跌的權利。
也許追求真理捍衛正義維護權益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肩上很沉重很沉重,越是沉重我們越感到力量的存在,沉重可以創造力量,沉重也是力量!
7.自知,老老實實做自己能做的事
在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一個自知的人,不會盲目追隨潮流,因為他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柴靜新書《看見》發布會的那天,崔永元、白岩鬆等都來捧場。當時有記者提到了媒體的生存困境,崔永元說:“你要‘看見’,還要有思想,這對主持人是最低要求,可現在是高要求了。柴靜是這樣的主持人,但我都放棄了,開始做娛樂節目了……白岩鬆也快了……邱啟明更聰明,年紀輕輕開始做娛樂。在不太容易思想的年代做娛樂是不錯的選擇,不用硬邦邦地說真話讓人討厭。”
柴靜反駁道:“岩鬆也沒做娛樂嘛,小崔那句話是調侃。當然,娛樂沒什麼不好,不能說做新聞的就高尚,不能有這樣的價值判斷。我當年以為做調查報告很牛,應該是所有記者中最有社會地位的,但到美國之後問人家,沒誰說調查性報道的記者高尚,每個領域的記者都有自己的價值,沒有任何排名。”
記者問柴靜會不會做娛樂。
柴靜笑著說:“我沒有搞娛樂的天分,我就這麼點本事,別得瑟。”
“沒幹過怎知道?”記者反問了一句。
柴靜回答說:“你以為容易嗎,我覺得謝娜(湖南衛視主持人)幹得就很好,她很有娛樂天分,你看她能讓我哈哈大笑,我在台上絕對笑不出來。像羅永浩,他站在那,別人就想笑,連喘口氣大家都笑。和羅永浩吃飯時,我們經常想要塞他10塊錢,說,謝謝你今晚娛樂了我。所以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本來沒幽默感卻要裝幽默,本來沒娛樂精神非去搞娛樂。所以我就老老實實幹自己那點事。”
她說,做記者是她最擅長也最願意幹的事,就算以後不能上鏡了,她也會一直在心靈交流這條道路上不斷前行。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有些事情是我們能做的並且能做出成效的,而有些事情雖然看起來很耀眼,但是它是我們永遠都不能做成的,了解這一點,對於我們的成長之路很有必要。
歌德20多歲的時候,一直夢想著成為一名像達芬·奇那樣傑出的畫家。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的理想,他一度沉溺於色彩的世界中難以自拔,為了提高自己的畫技,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收獲甚微。
直到有一天,他到意大利遊玩,看到那些大師的傑作之後,才如夢初醒:以自己的繪畫上的水平,即使窮盡畢生的精力,也很難以企及大師們的高度。
那一刻,他毅然決定放棄繪畫,把文學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後來,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他寫下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等作品,使自己名聲大噪,享譽世界。成功之後的歌德回顧自己成長曆程,總不忘告誡那些頭腦發熱的青年,不要盲目地相信興趣,跟著感覺走。他感慨道:“要真正地發現自己並不容易,我幾乎花了半生的光陰。”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談起自己的創業經過,深有體會,他說:“百度始終沒有去做其他事情,不管那些事情多麼賺錢。短信曾經非常賺錢,遊戲到現在仍然非常賺錢,門戶可以做得非常大,我們都沒有去做。因為我的理想並不在那些領域,我喜歡的東西是通過我的技術讓更多的人更容易地獲得信息;作為一個工程師出身的創業者,我希望把自己的技術運用到社會上去,讓更多的人從中獲得收益。這麼多年來,我之所以在大家看來沒走什麼彎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隻是做自己理想中喜歡的並且擅長的事。”
做自己擅長最喜歡的事,我們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麵臨不敢選擇、不會選擇的困境。歸其原因:我們太容易被周圍的聲音所左右了,我們內心的聲音太微弱了。每當在這種無法確定如何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問問自己的內心了,我的追求是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我的愛好是什麼。
央視著名記者張泉靈在北大演講時,麵對學生們的提問,曾講過這樣一段話:“你在選專業的時候,你選的不是自己喜歡的,而是你父母喜歡的;你在大學裏麵參加各種的課外活動和選選修課的時候,你選的是容易的學分的和更容易得學分的課,而不是你自己喜歡的;你挑選工作崗位的時候,不是你喜歡的,而是看起來更有前途的,錢多的。那你從來沒有在乎過你喜歡的,又憑什麼要求最後做到自己喜歡的職業,並且做到終身的事業呢?憑什麼?”
****曾經說:“不管是得意的時候還是悲觀的時候,都要了解自己需要什麼,對自己想要的東西要明了,抓住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我們不想自己活得枯燥無味,而是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那麼就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展,選擇自己擅長的、喜歡的事情,是我們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是小品巨星,劉翔是短跑冠軍,喬丹是飛人,巴菲特是股神……他們之所以成為英雄,正在於他們都是在做,並且堅持做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事情。
有科學家說,從某種意義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天才。但是為什麼隻有少數人發現了自己的天賦,並把它充分發揮了出來?而大多數人直到垂垂暮年也沒有發現自己真正適合做些什麼呢?真正的原因在於沒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認識你自己。”這是在希臘聖城德爾菲神殿鐫刻的一句著名箴言。認識自己的難度遠遠超過認識世界。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獲得成功的話,我們一定要學會認識自己,找準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事物,並且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
8.越真實,越能打動人
世界著名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曾經說過:“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台灣作家羅蘭也說:“真實的東西,才是最美的。它不會使人失望,叫人對未來充滿信心。”
有記者問柴靜:“《看見》幾個采訪裏,李安、李永波、盧安克,你最喜歡哪個采訪?”
柴靜回答說:“我最喜歡老兵那期,就是‘沒有深夜痛哭,不足以談人生’那期。那期節目最不像采訪,條件極度簡陋,我隻是聽他說,但聽的時候就聽進去了。兩個攝像師一直哭。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知道點曆史,但以前我對曆史隻是個概念,居然真有人這麼活過。”
老兵說:內戰中,他父親是國民黨,被共產黨殺了,所以他在逃亡,他媽媽隻能讓他跟國民黨走,但路上他的腿被燙傷了,又是共產黨救了他,但讓他回去跟國民黨走。可有次在車上,國民黨的人又把他從車上推下去,但上船時,又是另外一個國民黨士兵把他拉上船。
柴靜說,聽到這段時,她深受感動,“所以,真實的世界,並沒有那麼簡單的正義和邪惡的陣營,給我觸動很大。當他拉著我的手放在腿上的傷疤上時,那一刻他就進入了我的心。那期節目沒采訪技巧可言,就這麼流淌下來。”
看柴靜所有的人物報道與采訪,我們似乎都能從中找到一份“真實”。雖然在她的報道中,沒有過多的渲染,沒有過多的雕琢,也沒有過多的臆想,隻是在用最為平靜的口吻向觀眾敘說著一些簡單事件的經過,但是在這種越發簡單的語言中,卻透露出最真實的感動。
“真實”就像是素描中的黑白碳條,由它所刻畫出來的東西,我們必將看的更加簡單分明。
2010年的某一天,一段“粗製濫造”的視頻被掛在網上,瞬間引起網友們的熱烈追捧。主角是北漂一族——“旭日陽剛”王旭和劉剛。
“還記得許多年前的春天,那時的我還沒剪去長發……”劉剛剛唱完一段,話筒就被王旭“搶”了去,他夾著香煙,滿臉的滄桑:“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裏;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請把我埋在,在這春天裏。”
淩亂不堪的臥室裏,兩個光膀子的男人,沙啞的嗓音,和著自省式的回憶和對生命憂慮的歌詞,再加上啤酒、香煙和雄性荷爾蒙的氣息,竟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後來蔡卓妍用微博轉發了這個視頻兩次,並評論說:“忍不住要再轉,他們的歌聲和整個畫麵都不停在我腦海裏徘徊!音樂是源自生活,唱出真實的感覺就能感動人!”
網友也給予了他們很高的評價:“兩個很MAN的其貌不揚的男人,盡情宣泄著情感,落魄和艱辛,困境和希望!這樣真實的呐喊,是站在精美舞台上的歌手不能給予我們的。百姓音樂,最動人心。”
那一段時間裏,百度“春天裏”的搜過詞條,自動提示的第一條不是“春天裏,汪峰”,而是“春天裏,農民工”。
哲學家黑格爾曾說:“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完全在於他認識到真實,而且把真實放到正確的形式裏,供我們觀照,打動我們的感情。”
由香港導演許鞍華執導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沒有明星大腕、俊男美女,沒有華麗的場景,沒有曲折虐心的故事情節,有的隻是一群普通的香港人日常的瑣碎生活,但這些看似平凡的情節和場景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電影中有一幕極平常,卻意味深長:貴姐出去扔死去多年的老公的牛仔褲,先是扔進垃圾筒,想想也許有人撿到能穿,於是拿出,疊好,可一瞬間在平淡而忙碌的生活裏已經淡忘了許久的對亡夫的思念像錐子一樣刺穿了生活包裹的厚殼,既疼痛又彌足珍貴,於是她對著牛仔褲不知該拿起還是放下。最終,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於是轉身離去。
著名媒體人楊威表示:“和該片的英文名字《The Way We Are》一樣,這部片子展示的正是‘我們就是這樣過的’,它展現了人們的平凡生活,讓人感到一絲暖意。”
真實的東西最能打動人心,不管是音樂、電影,還是人。
三毛生前摯友的眭澔平,後來在《三毛的最後一封信》中回憶道:三毛是一個真實女子。
他在書中寫到第一次見三毛時的情景:“三毛一手拿著煙、一手捧著黃澄澄的煙灰缸,怡然自得地倚在門口,盯著首次相見又略帶羞赧的我被雨打得也像朵‘出水芙蓉’,正在樓梯轉角處,又彎腰又起身地不知該不該解下像‘枝葉上爛泥’般的鞋子。”
見麵的第一眼,三毛就對他說:“冷不冷?我都穿男孩子的衣服,給你套一件?”“肚子一定餓!我去舀碗熱的桂圓湯給你!”三毛的真實讓他感到很溫暖。
三毛是真實的,不管是率真也好,張揚也罷,甚至是有人說她有點神經質也可,總之,這個充滿矛盾、神秘的女子大膽地把自己的世界呈現在在讀者的眼前,讓人永遠懷念。
“真實,自有一份千鈞。”因為與那些刻意重重包裹、修飾而形成的華麗、精致不同,真實是退下偽裝,把最本質的一麵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它會讓人由衷的發出一份感慨:“啊!原來你和我是一樣的!”而不是“這麼美麗的東西,在我的身邊根本不存在!”,讓人獲得一種發自內心的共鳴。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真實的麵貌去麵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我們必然會打動人心,得到更多的真心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