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執著的力量
執著是一種信念,據說有一種鳥叫做荊棘鳥,它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有一個理想,飛到荊棘叢的最高處,讓那根刺狠狠地穿進自己的胸膛,唱出一生中最為淒慘而又動聽的歌聲。為了這個理想,它執著前行,終於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唱出了令夜鷹也為之傾倒的天籟之聲。
從《新聞調查》到《看見》,柴靜一步步執著走來,隻為實現自己心中的那份理想。
她說:“記者不僅是我的職業身份,做新聞也是我生存的一種方式,記者的天職就是調查事實的真相。”“非典”之後,她離開演播室,從主持人成為了一名調查記者。她堅信:“除非親身抵達,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努力發掘,否則就不可能認識事實真相。”
她著迷於這個真實的世界,願意靜下心來沉浸其中,去領略那些撼動人心的地方,去體會黑暗深處的光明。正是這種執著追尋真相、獨立思考的精神使她對新聞調查有著獨特的見解:“真正的調查報道就是探尋未知的過程,是不斷遇到障礙、克服障礙的過程。沒有未知就沒有調查。調查是以已知為起點的,不需要還原已知,而是探尋未知是什麼。最精彩的地方往往就在你沒有設計到的細節中。”十多年來,柴靜一直奮鬥在記者的崗位上,執著是她的信仰。
執著是什麼,執著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南西北風”的堅定。不管前方的道路有多麼的泥濘不堪,不管遭遇什麼樣的艱難阻隔,咬下牙關,勇往直前,毫不退縮。
湯唯,出生在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家庭裏,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畫家,母親是越劇演員,藝術家庭的熏陶絲絲縷縷地滲透到她的骨髓裏。
可是品嚐過藝術之路艱辛之苦的父母並不希望湯唯走自己的老路,他們希望她長大後考一所普通的大學,然後像普通人一樣結婚生子,過著平凡的生活。
但是,湯唯愛上了藝術。15歲那年,她偷偷跑去浙江省歌舞團報名,當時歌舞團準備破格將她錄取。父母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堅決不同意,甚至將她“軟禁”在家一個星期。然而父母的“武斷”並沒有將她對藝術的熱情澆滅,相反她更加堅信自己會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她買來練功服和舞鞋,隻要父母都在家,她故意打開錄音機,穿上練功服和舞鞋,在自己的房間裏翩翩起舞。
1998年高中畢業時,父母在湯唯的高考誌願上填的是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當著父母的麵,她不動聲色,但一回到學校,她就將報考誌願全部改成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結果,後來她以幾分之差沒有被錄取。但是,執著的她沒有放棄,又接連考了兩次,終於走進了自己心中的藝術殿堂——中央戲劇學院。
然而生活總是充滿風雨,大學畢業後,這位執著地追尋自己夢想的女孩,一次次被碰得頭破血流,但是每次當她想要放棄的時候,走在燦爛的陽光下,一個強烈的聲音在她的耳邊回響著:“這條路是你自己選擇的,現在半途而廢,父母會怎樣看你?別人會怎樣嘲笑你?你的青春夢想真的就這樣小鳥一去不複返?”於是她咬咬牙又挺了過去。
2007年,電影《色戒》一舉奪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女主角——28歲的湯唯也由一個並不起眼的女演員,一躍成為大明星。2011年,當31歲的她手捧韓國百想藝術大獎時,很多人都為這個執著的女孩感動落淚。
汪國真說過:“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隻能是背影。”這句話送給像湯唯這樣為夢想而執著追求的人是在恰當不過的了。
雪萊說:“如果你過分珍愛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點損傷,那麼你將失去兩隻翅膀,永遠不再能夠淩空飛翔。”很多時候,我們前行的道路總是布滿荊棘,懦弱的人,害怕受傷,總是走到一半就停下來了,而那些勇敢堅定的人即使滿身傷痕,也會執著走下去,最後他們獲得了足以讓人仰慕的成功。
貝多芬,世界天才音樂家,然而就在他26歲,風華正茂,事業快要到達頂峰時,上帝卻從他的生命中無情地抽走了聲音,他一度絕望到極點,每天就像一個遊走在生命邊緣的魔鬼。
音樂是他的靈魂,他決定扼住命運的咽喉,站起來搏鬥。他開始在海利根斯塔特,一處寂靜森林的濃蔭處,獨自一人漫步、構思、創作,用牙齒咬住鉛筆,放在鋼琴上,靠物體震動來感知聲音。終於在1803年,失聰多年的他完成了著名的《英雄交響樂》,接著《英雄》《命運》《歡樂頌》,一部又一部氣勢磅礴的樂章把他推向了音樂的最高峰。
如果說軟弱是生命的悲哀和無奈,逃避是意誌的沉淪和喪失,那麼執著則是理想的升華和永恒。執著是一場漫長的分期分批的投資,而成功是對這場投資的一次性回報。執著於自己所愛的事業,追求一份成功與收獲,該是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隻有堅守執著才可能有所收獲。
有人說,人活著不能沒有東西吸引你往前走。或許,有一天我們執著地向前奔跑了仍然沒有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但是隻要我們曾經執著地追求過,那麼即使是失敗,也是一種成功,一種幸福。
2.關鍵在於“我是否窮盡自己的心智”
“千萬人的失敗,都有是失敗在做事不徹底;往往做到離成功尚差一步就終止不做了。”說這話的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有人抱怨自己努力了很久,也沒實現自己的理想,其實他是沒有用盡自己最大的力量。
有記者曾經采訪柴靜:“新聞調查的口號就是探尋事實真相,你也說過真相是個無底洞,你覺得什麼樣的底才是公眾所能接受的?”
柴靜的回答很平靜:“正因為真相沒有底,所以我到現在我不敢說標準,關鍵在於‘我是否窮盡自己的心智’,這可能是唯一的標準,可能有同行比我做得好,比我更接近那個底,但我已盡力。”
“關鍵在於‘我是否窮盡自己的心智’”這是柴靜做新聞調查的態度,即,竭盡自己的全力去做一件事。
很多時候,我們決定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總是強調困難的因素,而不願動手,其實,這隻不過是為自己的惰性找一個借口。大多數時候,不成功僅僅是因為努力得還不夠罷了。
一天,戴爾·泰勒牧師對班上的學生說:“誰要是能背出《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我就邀請你去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會。”
登上“太空針”可以俯瞰整個西雅圖市區的美景,那是許多孩子的夢想。但是,《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幾萬字,而且不押韻,背誦起來相當有難度。所以很多孩子都默默地低下了頭。
可是,有一天,一位11歲的學生竟然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它背誦了下來,沒出一點差錯。泰勒牧師驚訝地張大了嘴巴,11歲的孩子竟然有如此驚人的記憶力,實在令人震驚!他不禁好奇地問:“你是如何背下這麼長的文字的呢?”這個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隻要我竭盡全力,我就能做成任何我願意做的事情!”
泰勒後來回憶說:“隻有那天到了他家,才知道他具有一種特殊的才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我無法想像他竟有如此高的天賦。……他喜歡接受挑戰。盡管‘太空針’高塔的聚會極富誘惑力,但是大多接受挑戰的孩子並沒有為此做出艱辛努力,隻有他做到了。”
這個孩子後來成了一家知名軟件公司的老板,他叫比爾·蓋茨。
有位哲人說過:“人世間的失敗,大都是由於努力不夠或者計劃不善,兩者必居其一。”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其實我們並沒有將自己的全部能量釋放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一起努力的人,有的成功了,有的卻失敗了。
有一個叫阿呆的人,直到死都很奇怪自己為何一直努力卻毫無收獲。他問上帝,上帝笑著說:“你確實努力了,但還不夠努力。你要知道,努力沒有止境。當你做學生時,你的努力隻有8分,還有2分被你浪費在偷懶和追求所謂的效率上;當你做寫手時,你的努力達到了10分,可是你哪裏知道,別人的努力有12分;當你在公交車上發呆時,比你努力的寫手在構思文章,比你努力的銷售人員在打電話給客戶……你以為你已經很努力了,其實你的努力還不夠。”
蕭伯納曾說:“在我年輕時,我所做的事,十中有九都是失敗的,為了不甘於失敗,我便十倍努力於工作。”我們需要不隻是努力,而是全力以赴的努力。
在世界名校哈佛,淩晨4點,圖書館依舊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著比薩可樂坐下後,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這是真實的場景。
央視《世界著名大學》製片人謝娟曾帶攝製組到哈佛大學采訪。她告訴人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半夜2點,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裏,圖書館裏,教室裏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那種強烈的學習氣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們。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時,我才知道,在美國,在哈佛這樣的名校,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並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人實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們見到最多的就是學生一邊啃著麵包一邊忘我地在看書。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國高校的差距在哪裏了。”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有人比你優秀,而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努力。“隻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嚐到成功的滋味。”所以,不要說盡力就好,因為那遠遠不夠,必須竭盡全力才行!
美國著名的理財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得出了一條很重要的結論:“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與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前者僅僅是多做了一分努力,卻取得了與後者有天壤之別的成就。”
隻要竭盡全力去努力,回報遲早會來的。
3.要有笨拙的精神,不要不假思索
著名作家巴爾紮克曾說:“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恩格斯也說過:“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由此可見思考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柴靜說過,“做新聞要有笨拙的精神,不要不假思索”“要對評論有警惕,要對真相有潔癖”。
在新書《看見》中她寫道:“‘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概念化,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已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裏的壩。”
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裏,她隻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在和他們相遇之後,她腦中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
“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她說,寫這本書不是為了追悼陳虻,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說過,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裏掙脫,這才是活著。
沒有思想的軀體就是行屍走肉,魯迅對此有深刻的體會。22歲那年他遠赴日本學醫,為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耽誤致死的病人。但是,這種夢想在仙台被撞得粉碎,那是觀看一部電影的覺醒。那天,他無意之間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麵:影片中,一個中國人給沙皇軍隊做偵探,被日軍捕獲,正要抓出去槍斃,圍觀的人顯得十分麻木,不是別人,正是一群中國人!
當時觀影的同學都拍掌歡呼,那一刻,魯迅感到一種巨大的侮辱,他久久無法平靜,為什麼國人圍觀自己的同胞被殺,卻無動於衷?隻能做麻木的看客和示眾的材料?看來,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精神,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思想,失去了尊嚴,才是最可怕的。
一個不善於思考的人,他看問題隻能停留在表麵,他的思想世界也隻能停漂浮在淺層。而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他能夠透過表層的現象去挖掘事物的本質,從而獲得新的發現,他的視野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寬闊。
1910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生病躺在病床上。百般無聊之中,他的目光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隻一眼,他便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相對應,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個突出部分,恰好對應非洲西岸同樣形狀的海灣;相反,巴西海岸每一個海灣,在非洲西岸就有一個突出部分與之對應。
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他問自己,突然腦海裏閃出一個大膽的猜想: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合在一起,後來由於地球自轉的分力使原始大陸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陸分布情況的?後來經過他的反複思考,實地驗證,這次偶然的靈感乍現演化為了一門新學說——“大陸漂移說”。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當初魏格納看完地圖之後,隻是把它當做一種奇怪的現象,而不去進一步思考驗證的話,那麼今天,說不定偉大的新學說就不會產生。
愛迪生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會思索,他將一事無成。”蘋果落地在很多人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如果問蘋果為什麼會落地,大家一定會不假思索的回答:“蘋果熟了,當然會掉下來。”但是牛頓,卻被這個現象深深地吸引了,蘋果會落地,而月球卻不會掉落到地球上,蘋果和月亮之間存在什麼不同呢?帶著這種疑問,他發現了萬有引力。
思考是一種神奇的力量,通過思考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英國科學家亨特有一天去公園看鹿,對漂亮的鹿角,發生了興趣。於是他上前摸了摸,驚奇地發現鹿角是熱的。為什麼鹿角是熱的呢?亨特很好奇,他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鹿角裏布滿了血管。亨特想,如果將鹿角的側外頸動脈係住一段時間,會怎麼樣呢?
帶著這個疑問,他做了一個實驗:一個鹿角的側外頸動脈係住,發現鹿角頓時冷了下來,在一段時間內不再生長了。過了幾天,鹿角又變暖了。亨特發現並不是係帶鬆動了,而是附近的血管擴張,輸送了充足的血液。於是亨特發現了側支循環及其擴張的可能性。在這個發現的指引下,進而產生了外科學上的亨特氏手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