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坦蕩,濾盡浮華不加修飾(1 / 3)

1.花了好多年才學會說平常話

樸素是世間最恒久,最不易凋零的美。或許它並不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它卻如清茶老酒般醉人。

10多年前,柴靜還在湖南電視台的時候,出過一本書,叫《用我一輩子去忘記》。前些年,有出版社找柴靜再版這本書,被拒絕。她說:“看不慣那時的自己,太‘矯情’。”

這是真話,看過《用我一輩子去忘記》這本書的讀者會細心地發現,年輕時候的柴靜,筆下潑灑著太多文藝的調調,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太矯情。

稚嫩的她曾寫道:“我也不過是社會小角色。一份微薄的薪水,與世無交的天真與乖僻,很多人信裏的迷惘也是我的。於是在電台裏,原封不動,讀出他們的文字,算是我的心聲。”

“當日的聽眾今天都四散於各地,他們的電台年代早過去了,生命的微妙與悲喜也已明白了大半,忘不了的,大概是那一段青蔥歲月吧?”

“洗完臉什麼也不塗的年紀;初夏躲不過的茉莉花香;為一個人臉紅心跳的時刻;一大群人笑笑說說在江邊喝啤酒的夜,滿江的漁火;早春三月滿天空輕搖的細小葉子。最淺最淺的綠,嗬,看久了心裏會疼。”

她說她的文藝情節從三毛開始,那個充滿浪漫和瘋狂的女子給她了關於生命和愛情的初始教育。她記得那時,三毛那充滿文藝氣息的文字,讓她如癡如醉,流連往返,一字一句的摘抄到小本子上,偷偷的在英語早自習上朗讀:

“我突然熱淚如傾,愛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那麼辛酸那麼苦痛,隻要還能握住它,到死還是不肯放棄,到死也是甘心。”

“守望的天使啊!你們萬裏迢迢的飛去了北非,原來冥冥中又去保護了我,你們那雙老硬的翅膀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

如果說,以前做電台的時候,她喜歡說諸如“這是一個像流沙一樣的世界。”這樣富有文藝和情緒的字眼,那麼十年之後,她學會了平常說話。

有一天,編導範銘拿到柴靜對新一期節目解說詞的修改意見:討厭拔腿——(批注)這樣的詞,拿去,太惡劣了;怒不可遏——刪掉,不要濫用形容詞;我們紛紛……——我受夠了這些小學生慣用語句。

“好的文字,是要用來聽的。說到底,是不裝。寫文章用副詞、連詞是想嚇唬人。告訴別人,我成年人了,你們要重視我,其實是虛弱。我也是花了好多年才學會平常說話。”柴靜說。

文章不裝,也就是樸素,自然的意思。自然是藝術最重要的標準。陶淵明曾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意思是說弦樂不如吹笛子,聽吹笛子又不如聽歌聲,那才是天籟。陶淵明的文章便是質樸自然,天然一份芳香。

中國的詩壇,自古人才輩出,而陶淵明清新自然的田園風格,可謂是博采眾長,獨樹一幟。他開辟的“平淡自然”風格至今都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幾乎無人能超越其藝術高峰,對後世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陶淵明寫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喜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從而達到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

他善於提煉日常生活口語入詩,沾染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語化。《歸園田居》中寫道:“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詩人如數家珍般地掰著手指說出他地有幾畝,屋有幾間,樹有幾種,遠樹近煙何色,雞鳴狗吠何處。十分口語化的白描,寥寥幾筆,就將自然之境呈現在讀者的眼中,真實可感,讀來朗朗上口,美不勝收。

寫文章要力求自然簡潔樸素。元好問曾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淳真”;梅堯臣雲也說:“天然情趣始為佳”;明朝末年的大戲劇家李立翁也主張寫文章要“全去粉飾露天真”。

詩仙李白曾在《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中寫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句。意思是像那剛出清水的芙蓉花那樣,質樸明媚,毫無雕琢裝飾。喻指文學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樣自然清新。這兩句詩讚美韋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對詩歌的見解,即:樸素自然,反對裝飾雕琢。

很多人喜歡附庸風雅,寫文章的時候,大段大段的華麗辭藻,典故,名人名言,肆意的堆砌,自以為打磨得油光水滑的,十分書麵,略帶情趣,然而他沒有發現肆意的雕琢也掩飾不了作品本身的空洞。

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語言樸實無華,準確生動,簡潔明了,他的詞句不是辭藻的堆砌,而是簡要到直擊要害,用詞之省可稱為傳真機。

在《老人與海》中,當大馬哈魚被鯊魚吃得僅僅剩下骨頭的時候,海明威自言自語道:“I pity him.”(我同情它。)僅僅三個單詞將海明威的不舍和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沒有寫“I pity the fish which is large(我同情這條大魚)”等,三個單詞就已經力透紙背。

海明威認為,作家重要的是將事件表達出來,在於描述,而至於事件所要表達的意圖或者是情感都是靠讀者自己去鑒別的。而簡潔、明晰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切合了他的這個要求,他使用口語化的語言而不是使用極為正式或者官方的語言就是為了不通過詞彙或者句子來對讀者產生任何閱讀性的幹擾。

在小說《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曾有這樣的描述:當受傷的亨利從家鄉重返戰場前線時,他所看到的是戰爭的慌亂和戰士的抱怨。這樣的結果讓亨利心煩意亂,於是有了亨利和牧師的對話,特別是亨利的一句“(1 believe)In sleep.”(我相信的是睡覺。)僅僅5個單詞,就把亨利對戰爭的厭倦以及迫不得已參加的無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正如海明威所說,重要的是將事件表達出來,至於事件所要表達的情感要靠讀者自己去體會。寫文章要懷著一種誠摯的責任感,從詞彙到語感,盡量準確,不放大,不縮小,簡明扼要,樸素、自然,防止矯揉造作。不要為了裝腔作勢而增加華而不實的字詞,徒生枝蔓。

2.我不想消費他人,我也不想被人消費

《娛樂至死》的作者波茲曼曾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台。”他還說過:“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複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之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一個喜歡侵害他人隱私的民族是可怕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隻有這個空間受到尊重和保護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獲得安全感。

很多人喜歡打聽別人的隱私和八卦,尤其以喜歡探討名人的隱私為重。那些街頭小報一旦某一個出現了一篇有關某某名人的隱私,如“某某離婚揭秘”“某某情變內幕”之類,就很容易被哄搶一空。

作為知名的記者、主持人,柴靜並不喜歡向公眾公開自己的私生活,同時也不喜歡打聽別人的私生活。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我不想消費他人,我也不想被人消費”。

有記者問柴靜在采訪的過程中會不會問被采訪者婚姻等個人生活問題。柴靜回答說:“我認為應該有一個‘群己界限’,我會問個人問題,但我不會問私人問題。個人問題是指,我不知道你具體的境遇,但是你的感受我可以發生共鳴的,那我就重現它。不問私人問題是,比如像讀者不需要知道我偏愛藍色還是紅色一樣,因為這個信息對他心靈產生共鳴沒有任何意義。”

柴靜還說:“我不想消費他人,我也不想被人消費。這不是我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而是我覺得這是群己界限所在。”

實際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專屬於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也有權保留自己的秘密和隱私的權利,尊重別人的隱私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也是體現自己修養的時候。如果對方願意把一些秘密和你分享,那你們之間一定是非常好的知心朋友,對於朋友的秘密,即便對方沒有叮囑你也不要外泄,但你自己應該心知肚明這種事傳出去會不會對對方造成影響。

例如,當我們向對方提出某個問題的之前,最好先思慮一下這個問題會不會涉及到對方的個人隱私,如果可能涉及到,就要盡量避免,這樣對方不僅會樂於接受你的問題,還會為你在應酬中得體的問話與輕鬆的交談而對你留下好印象,為繼續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國內各種娛樂訪談節目中,李靜早應當歸屬於“前輩”級別,對於娛樂圈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層出不窮的新人,李靜對於《非常靜距離》的娛樂精神令人敬佩。這不單取決於她獨到的主持風格,更在於熒屏外的李靜如何去“做自己”。

例如,在節目中,李靜的每一次發問都會讓做客的嘉賓心甘情願地將心事全盤托出,這不光歸功於李靜在娛樂圈中的朋友緣,十多年的沉澱早已讓她學會了如何抓住嘉賓們的心。盡管在采訪過程中,李靜少了點無厘頭和八卦精神,但她非常注重藝人的隱私和情緒,因此,即便是劉德華、範冰冰這樣的大腕兒在上《非常靜距離》時,也會變得很輕鬆,偶爾盡興之餘還會談及明星們最忌諱的兩個話題——家庭和感情。

名人的知名度,一方麵能使其借此獲得巨額收益,另一方麵卻激起了媒體越來越瘋狂的窺視。戴安娜王妃因7名攝影記者騎摩托車追逐拍照而死於車禍,年僅36歲。此事震驚了世界,人們紛紛譴責那些為賺錢而追逐低級趣味新聞的記者。類似的種種慘劇,更引發了人們對名人隱私權保護的思考。歐文·華萊士甚至還寫了一本名叫《名人隱私錄》的書,徹底揭露名人不為人知的另一麵。

雖然名人在社會單元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他們也有隱私權,理應受到法律保護。尊重隱私就是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國際法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禁止以窺視、竊聽、刺探、披露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隱私的範圍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

當然尊重隱私不僅要尊重他人的隱私,還要尊重自己的隱私。或許有的人認為,說出內心的隱秘後會讓自己感覺輕鬆一些,事實上這是將身上最脆弱的一麵暴露給了別人,尤其是當傾訴產生了不好的後果時,無疑會給自己增加更大的精神負擔。

例如,在一些很多反映政界風雲的影片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政客都是利用對手的隱私來攻擊對手。而在日常生活中,把隱私當作攻擊對手的有力武器,常常能給對方造成大的傷害甚至是致命的打擊更是十分常見。

因此,在處理他人及個人隱私的問題上時,一定要避免拿別人的隱私開玩笑,也不要讓自己的隱私輕易暴露出來。

中國現代舞的領軍人物——金星老師,向來被評為麻辣犀利,舞蹈界的毒舌派。雖然她在舞台上敢說敢做,但是僅限於專業層麵,平時絕不拿別人的隱私開玩笑。

麵對文章出軌事件時,她表示不想多談,“因為馬伊琍是我很好的朋友”,“我隻能說一句,在這場婚姻中,馬伊琍承載了很多,我想能有一個好點的收尾方式,把這個事情處理掉。”有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金星卻認為這些家庭問題,旁觀者其實都不清,隻有當事人清。雖說是好友,但金星並沒有去安慰馬伊琍的打算,她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她想來找我聊的時候,自然會聊,不要去消費他人的痛苦。”

真正聰明的人,是懂得對他人的隱私持有尊重的態度,不會拿別人的隱私開玩笑,要知道有些事隻能點到為止,才能給自己也給他人留下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間。

3.從不逃避自己的軟弱和失敗

泰戈爾說:“隻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隻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與成功相逢,也會與失敗為伍。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也未必可悲。我們不僅要學會麵對成功的喜悅,也要有勇氣坦然麵對失敗的沮喪,隻有不逃避、不妥協,我們才有可能彈奏出屬於自己的美麗人生。

柴靜對自己的軟弱和失敗從不逃避,她說:“天性裏的那點怯弱,像釘子一樣釘著我。小時候看到鄰居從遠處走過來,我都躲在牆角,打招呼這事讓我發窘。”

她在自己的新書《看見》中用輕鬆、詼諧的語言坦誠了自己初入央視寫不出稿子、采訪時問不出問題的窘迫。她寫道:“第一期節目就是慘敗,每天節目結尾主持人都要評論,我別扭壞了。按我原來花裏胡哨的文藝路子,肯定是不行的,按節目的習慣寫,我又寫不來。一遍又一遍,都過不了關,到後來有一次沒辦法,白岩鬆遞給我一張紙,是他替我寫的。”

她還坦然地說出了自己在第一次采訪時,因為緊張而倉皇逃離,甚至連采訪本都忘了拿的令人尷尬的故事。對自己在采訪中的失敗例子,她在《看見》一書中毫不避諱地寫了出來。比如她承認采訪李陽時自己內心的挫敗感,承認自己采訪幾名男子騎自行車飛越長城時提問太過尖銳。

每個人都會遭遇失敗和挫折,這是誰也避免不了的。很多時候人總是會為了麵子而不願意去承認自己的軟弱和失敗,一味地逃避。事實上,失敗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它是人生的一種經曆和經驗,坦然地接受,才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從失敗的經曆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豐富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