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也應當如此,任何時候都要放下自己腦中獨斷的東西,因為偏執最容易走入死胡同。而博采眾言,多方考慮,會讓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那麼,怎麼才能使自己放下腦中獨斷的東西呢?
首先,虛榮心不要太強,積極聽取別人的意見。習慣於獨斷的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心太滿,什麼東西都裝不進去;心不滿,才能有足夠裝填的空間。做人應該虛懷若穀,讓胸懷像山穀那樣空闊深廣,這樣就能聽取不同的聲音,容納各種有益的意見,從而使自己豐富起來,少犯錯誤。
其次,要有一顆寬容、平等的心。學會寬容,就必須學會尊重別人。而尊重別人的最美姿態就是認真地傾聽,認真地分析,對的要加以吸收,並在行動上加以改正。即便是不對的,也要耐心聽,耐心地解釋,做到不小器、不狹隘、不尖刻。
最後,積極補充自己的知識。一個人為什麼會獨斷專行、剛愎自用?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自視甚高,自以為自己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其實是夜郎自大,一葉障目。要想讓自己的思維更加寬闊,最好的方法便是,在實踐中不斷補充知識的營養。
6.批評別人前,要先捫心自問一下
試想一下,如果勾踐不自省,何以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壯舉?如果廉頗不自省,何以有“負荊請罪”的佳話呢?如果呂蒙不自省,何以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美談?如果陶潛不自省,何以有“實迷路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的感悟?
做人貴在自省,而自省最難做到的就是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不留情麵地解剖自己。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勇氣,要敢於麵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柴靜曾經說:“顧準的話對我影響很大,他說,‘什麼是****?****就是認為自己絕不會錯的想法。’批評別人前,要先捫心自問一下。”
有一次陳虻對她說:“你不是在想我說的這個道理,你是在想:我有我的道理。這是排斥。這是你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和思維方式的問題。”
陳虻曾經嚴厲地批評柴靜采訪時不夠寬厚,對人不寬容,一開始的時候,柴靜隻是任性地覺得,自己是對事苛刻,對人寬容,然而沒多久,她就又去請教陳虻怎樣才能變得寬容。
後來在新書《看見》中,柴靜寫下了自己對“寬容”的理解:“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知。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在央視的十年間,柴靜在工作中不斷反省並改正的自己的不足之處,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睿智的記者和主持人。同事們送給了她一副對聯:“勇於自省,永遠任性”。《看見》欄目的製片人李倫也看到了這一點,他說:“央視10年,柴靜的變化不是顛覆式的,是成長式的,以前她鋒芒、靈動,強調現場的激烈感,在《看見》,她變得更寬厚了。”
“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自省的目的是對自己進行監督,明確自己行為中的不足,及時讓我們改過自新。它在我們的人生中起到一種“清潔劑”的作用,讓我們更富有敏銳的洞察力,更清醒地認識自己。
孔門大弟子曾參關於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吾一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每日從三個方麵去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反省謀事情況,即對自己所承擔的工作是否忠於職守;反省自己與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諾言;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學到的內容身體力行。總之,通過自省是要從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麵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
鬆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國公司“鬆下電器”的創始人,被人稱為“經營之神”。成功的他在生活中也是一個善於自省的人。
有一次,一位員工因經驗不足致使一筆貸款難以收回,鬆下幸之助火冒三丈,在公司大會上當著所有人的麵狠狠地批評了他。
後來,鬆下仔細一想,認為自己的行為過激,深感愧疚。因為那筆貸款發放單上也有自己的簽名,下屬隻是未摸準情況而已。按理說,自己也應負一定的責任,那麼就不應該這麼嚴厲地批評員工了。一番自我檢討之後,他馬上打電話那位員工,誠懇地向他道歉。剛好那天員工喬遷新居,他得知後便立即登門祝賀,還親自為員工搬家具,忙得滿頭大汗。
事情並未就此結束。一年後,有一天,這位員工收到了的一張明信片,上麵留下了一行親筆字:“讓我們忘掉這可惡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來!”在這行字的下方,赫然寫著“鬆下幸之助”幾個字,一看到這裏,這位員工頓時感動的熱淚盈眶。
著名企業家李嘉誠曾告誡年輕的企業家們:當我們夢想成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更刻苦的準備?當我們夢想成為領袖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服務於人的謙恭?我們常常希望改變別人,我們知道什麼時候改變自己嗎?當我們每天都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知道該怎樣自我反省嗎?
自省是一種良好的處世態度,懂得自省的人能夠不斷進步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自省能讓人少犯錯誤減少失敗。因此,善於自省的人會常常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修為。
有一年暑假,李開複在賓夕法尼亞州為60個最聰明的學生教授計算機課程。當時他每天8點準時出現在教室,然後滔滔不絕地講課,幫這些天才高中生設計各種作業。課程結束時,班裏每個學生都學會了寫程序,他本人也獲得了賓州州長的好評。
然而就在他為自己的成績洋洋自得之時,卻在係主任那裏發現了厚厚的一疊報告。主任告訴他那是暑期賓州學生對老師的評估。李開複對這個報告立刻充滿了好奇,想看一看,但是係主任卻神情緊張地對他說:“你還是不要看的好。”
可是係主任禁不住李開複的軟磨硬泡,打開了報告。這一打開,李開複瞬間傻了眼,在5分製的標準之下,其他科目的老師一般都是3到4分,而自己居然隻得了1分。更使人氣憤的是,學生們竟然在在評語裏寫道:“他上課時從不看我們的眼睛,隻有他一個人在表演,我們把這叫做‘開複劇場’”還有一個學生寫道:“李老師的語氣單調,有著強烈的催眠作用,就算我昨晚睡夠了,還是頂不住李老師的催眠術。”
那一刻他的臉變得通紅,他認識到自己的演講能力和溝通能力有多麼的差。從此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一有空便向係裏最知名的教授請教教學技巧,學習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演講者,並努力爭取各種演講機會。
後來,李開複每年至少在各所學校巡回演講25場,每次演講麵對至少10萬名學生,每次都能獲得學生們如雷般的掌聲。當年那個羞澀、內向、恐懼的小夥子一去不複返了。而這一切源於那次暑假的尷尬經曆,給了他反省並認清自己的機會,從而使自己不斷獲得進步。
如果我們在遇到失敗或挫折時,都能像李開複那樣快速、虛心地檢討自己,改正缺點,那麼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自己。
學會自省,猶如在大漠中聽到駝鈴,在海上看見燈塔,使我們看清方向,不再迷茫。生活中有的人不喜歡或是不習慣與自我反省,自己經常在一個地方跌倒而不自知,反而動不動就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這不是我的錯,是他們自己有問題”,其最終的結果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獨斷專行,舉步維艱。
7.尊重是取得信任的前提
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曾說:“要使別人喜歡你,首先你得改變對人的態度,把精神放得輕鬆一點,表情自然,笑容可掬,這樣別人就會對你產生喜愛的感覺了。”卡耐基所說的改變自己的態度,實際上就是學會去尊重他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甚至是好感。
對於新聞記者來講,無論麵對什麼樣的采訪對象,尊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打開對方的心靈世界。
在2006年的“兩會”期間,柴靜曾對一段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的踩貓事件當事人進行采訪。當時,柴靜好不容易通過各種方式聯係到這名姓王的女子,但是王神情緊張,一直處於戒備狀態,僵持了好久,也不願意接受采訪。
正在柴靜感到無可奈何的時候,王以前醫院的院長上前解圍,邀請大家一起出去吃飯。柴靜本以為這是個好機會,但是吃飯途中,王依舊表現的十分安靜,於是她知道這次采訪拍不了了。
晚上回到賓館的時候,王突然說起了踩貓當天的事,還有自己二十二年的婚姻,自己的仇恨。說完後,她問柴靜錄音了沒,柴靜十分坦然地說沒有,因為這是對她最起碼的尊重。可是王說,如果錄了音的話,你們就這樣播吧。然而,柴靜隻是讓她回去早點休息。
或許是柴靜在自己的默默無聲中所表現出來的對王的尊重與關心,感動了她。第二天一大早,院長突然敲開柴靜的門,並表示王願意接受采訪。
那天采訪結束後,柴靜靜靜地坐在昏黃的台燈下,用筆在本子上寫道:“作為一個記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艱難,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須在真相麵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這個職業中,我願意傾盡所有,但是作為一個人,我是如此不安。”
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有被尊重、被關懷、被肯定的渴望,隻有讓別人覺得重要,別人才會覺得你是尊重他的,你才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他的信任和好感。當別人對你產生好感後,才會更容易向你吐露自己的心聲。
對於很多觀眾來說,陳魯豫在節目中發自內心地對采訪對象的尊重和理解,讓人很是感動。她說:“‘真誠是一把刀子,紮哪哪出血’,不記得這是誰說過的,但我一直相信這句話。當我不知所措的時候,勇於表現真實的自我是最好的方法。”尊重人便是她最大的真誠,每次采訪嘉賓時,她總是靜靜地傾聽,不著急搶話頭,問到有關隱私的問題時,總是首先征求嘉賓的意見,不好奇,不八卦,點到為止,所以接受她采訪的嘉賓在她的麵前總是能夠大膽地敞開自己的心聲。
生活中,尊重別人,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尊重。敷衍和欺騙別人,可能一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長此以往,你的信譽度會降到穀底,別人不再願意與你這樣的人打交道。隻有以誠待人,才能換來別人的真心回報。
在美國,一個頗有名望的富商在路邊散步時,遇到一個衣衫襤褸、形銷骨立的擺地攤賣舊書的年輕人在寒風中啃著發黴的麵包。富商想著自己也有著同樣的苦難經曆,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將8美元塞到年輕人的手中,然後頭也不回地走開了。可是沒走多遠,他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於是連忙返回來,從地攤上撿了兩本舊書,並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了取書,希望年輕人不要介意。最後,他還鄭重其事地對這個年輕人說:“其實,您和我一樣也是商人。”
兩年之後,富商應邀參加一個商賈雲集的慈善募捐會議時,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書商迎了上來,緊握著他的手不無感激地說:“先生,您可能早忘記我了,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我一直認為我這一生隻有擺攤乞討的命運,直到你親口對我說,我和你一樣都是商人,這才使我樹立了自尊和自信,從而創造了今天的業績……”
富商萬萬也沒有想到,兩年前一句普通的話竟能使一個自卑的人樹立了自尊心,一個窮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個自以為一無是處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價值,終於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獲得了成功。這便是尊重的力量。
有記者曾經向柴靜詢問到:你是如何從‘花拳繡腿’修煉到‘武林高手’的?柴靜回答道:第一,是我對真實世界的一種追求,而不是附加於其上的符號,這是新聞最本質的東西;第二,就是關心他人,我們這份職業不是成為走在大街上能被人認出的明星,而是我渴望知道更多的世界,渴望知道坐在我對麵的人,我的同類,同時,他們的處境我是能夠感同身受的,每個人的不幸都可能是我一部分的不幸。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的理解,其實就是對人最大的尊重。
偉大的共產主義革命家列寧之所以備受世人的尊重與愛戴,源於他對普通群眾的尊重和理解。有一次,列寧同誌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與一個端著水盆上樓的女工相遇了。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他讓路。但是列寧卻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還特別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說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先上樓了,他才下樓。
一位作家曾經說過,被別人尊重是一種幸福,能夠尊重別人則是更大的幸福。如果我們要想做一個幸福的人,就要懂得尊重別人,而尊重又是相互的,當我們主動尊重別人,給人以真誠、溫暖與鼓勵的時候,別人也將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
能夠讓一個人擁有對別人產生有效影響力的,最有把握的一個方法就是真誠地尊重理解他人,這樣才能“以誠換誠”,“以真心換真心”。
當我們懂得了尊重與理解,才能在言行上表現出寬厚與仁愛;才能在紅塵中尋找到一席溫馨與寧靜的心靈空間;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擁有摯愛的親朋;才能讓身邊的人感知到你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當我們懷有一種寬厚的心態去尊重理解他人時,我們收獲的不僅是他人的信任、尊重與愛戴,更會獲得一種心靈的成長和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