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說:“我主要關心的,不是你是不是失敗了,而是你對失敗是不是甘心。”林肯的一生是在接踵不斷的磨難中度過的。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生意再次失敗;25歲當選州議員;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34歲競選國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39歲國會議員連任失敗;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
馬克思曾高度地評價林肯:“他是一個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不會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撓地邁向自己的偉大目標,而從不輕舉妄動,他穩步向前,而從不倒退……總之,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
很多人都把“軟弱”當做是性格中的一種缺憾,並時常為自己的軟弱感到自卑和悔恨。然而,即使是缺憾也一樣可以成為一種促使自己向上的激勵機製,而不是一種寬恕和自甘沉淪的理由。我們可以時刻地暗示自己當多盡一點努力改善它,克服它,激發自己的鬥誌和毅力,這樣你才能夠贏得你夢想中的人生。
美國曆史上繼華盛頓、林肯之後,最為著名的總統便是羅斯福。他在美國大蕭條時代所采取的一係列經濟刺激計劃,使得美國經濟在短時間內迅速複蘇,使無數瀕臨破產的家庭重獲希望。在二戰中,坐在輪椅上的他,目光堅定,指揮千軍萬馬,帶領美國人民走出日本的偷襲。但是很多人都不會想到,羅斯福小時候並不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孩子。
他很膽小,被老師叫起來背誦課文或者回答問題,總是感到惴惴不安,雙腿抖個不停,嘴唇顫動不已,這種過度緊張使得他的回答時常含糊而不連貫。
他的長相很難看,滿口齙牙。但是他並沒有因為同伴的嘲笑,而使自己奮鬥的勇氣有絲毫減弱。相反,他正視自己的缺點,並千方百計想辦法去利用它們,把它們轉化為自己可以利用的資本,並以它們為扶梯爬到了榮譽的頂峰。他使自己經常喘氣的習慣變成了一種堅定的聲響;他用堅強的意誌,咬緊牙根使嘴唇不再顫動;他挺直腰杆使自己的雙腿不再戰栗,以此來克服他與生俱來的膽小和眾多的缺陷。
到他晚年時,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有過嚴重的缺憾,人們隻知道,那個坐在輪椅上的人,美國有史以來最受人愛戴的總統之一。
哲學家科林斯說:“不經曆挫折,成功也隻能是暫時的表象,隻有曆經挫折的磨難,成功才能像純金一樣發出光來。”
挫折並不可怕,勇於麵對它,接受它,並從中吸取人生的經驗和營養,可以使我們在不斷經曆和克服挫折的過程中逐漸成長,壯大,直至走向成功。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因為自己過多的失敗經曆讓他開始逃避自己,在逃避自己中獲得滿足感。這樣很不利於自我的成長。因為如果你害怕失敗,不敢正視自己的軟弱,你就不會采取積極的行動,讓自己躲藏在困難的後麵。動不動就被困難所嚇倒。這樣更很容易讓自己滋生一種自卑感的,久而久之,就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做了。
電影演員唐國強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隻要你自己不把你打倒,別人永遠不會把你打倒。最後一刻你堅持下來,你可能就成功了。你放棄了,你就完了。”
挫折是一所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學校,在這所學校裏,我們將學會獨立思考,怎樣選擇,這一切都決定我們一生的命運。我們隻有勇敢地向挫折發出挑戰,永不退縮,在挫折中不斷地進步,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登上成功的頂峰。
4.隻有你的內心先對別人袒露,才會得到別人的心靈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過:“一個人要表現最高的真誠,就必須做到無事不可對人言。”言下之意,一個人隻有向別人袒露自己的真誠,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
柴靜曾經說過:“一個記者首先不是一個記者,而是一個人,隻有你的內心先對別人袒露,才會得到別人的心靈,我希望自己永遠都可以這樣。”
人與人的溝通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坦誠以待的基礎上的。柴靜曾回憶說,她在湖南電台主持晚間節目《夜色溫柔》時,主要是接聽聽眾打來的熱線電話,那個時候什麼都談。
雖然當時隻有19歲的她,沒有過多的社會經驗,不知道該怎樣去給前來打電話求助的聽眾排憂解難。但是她的心中,有一個聲音:“作為一個傳媒人,應該珍惜陌生人給予自己的信任。”也許正是這份無話不談的真誠,帶著柴靜一路走到今天。
汶川地震發生不久後,柴靜去當地進行實地采訪。當時節目組寄住在當地的一戶村民家中。有一天村長說村裏有一個老人的山歌唱的最好。柴靜想讓老人給大家唱一個,沒想到老爺子擺出一臉防備和倔強:“不唱。”
雖然老人倔得很,但是這並不妨礙柴靜表現自己的真誠。每次經過這位老人家門口,柴靜都會叫一聲“爺爺”。老人雖然不說話,但是一聽到這兩個字,臉上就舒展出笑容來。
節目組采訪結束,臨走的前一天傍晚,大家都聚集在房前閑聊。老人忽然從山坡上下來,往人前一站,便開口唱了起來,那一刻柴靜很感動。
信任就像是連接彼此心間的種子,待到真誠和勇氣的春風一吹,便在彼此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中,生了根,發了芽,有了堅不可摧的力量。
現在很多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都是因為沒有真正以靈魂對待對方,對待生活。真誠是什麼?如果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成一堵厚牆的話,那麼,真誠便是打開窗戶的鑰匙,耀眼而珍貴。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的真誠在當時廣為人知。14歲時,他參加殿試,當時宋真宗出了一道題讓他做。晏殊看過試題後冷靜地說:“我10天以前做過這個題目,草稿還在,請陛下另外出個題目吧。”宋真宗見晏殊這樣真誠,覺得他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便賜他“同進士出身”。
有一段時間晏殊在史館任職。當時一到假日,京城的大小官員都經常相約到外麵吃喝玩樂。而晏殊卻整天呆在家裏和兄弟們讀書寫文章。有一天,宋真宗提名晏殊擔任輔佐太子的東宮官,許多大臣感到很不解。宋真宗解釋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隻有晏殊和他的兄弟們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聽罷此話,群臣連連點頭稱讚,但是晏殊卻說出了一番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話:“我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隻是家裏窮而已,如果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群臣覺得皇上聽了此話之後,一定會收回成命,但是沒想到宋真宗聽了,越發讚歎他的真誠,心中越發對他信任了。
對於真誠,三毛自有看法,她說:“人際關係最重要的,莫過於真誠,而且要出自內心的真誠。真誠在社會上是無往不利的一把劍,走到哪裏都應該帶著它。”
傅雷先生也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了解傅雷先生的人都會發現,他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在他看來,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
真誠待人、富有人情味是贏得他人信任的基礎。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要以誠相待,因為虛偽、表裏不一隻會被人疏遠。一個表裏如一、人前人後一個樣的人不會輕易違背自己的原則。以誠待人,就是要求我們對人要不弄虛作假,不虛偽,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真正能夠理解和信任的朋友。
當人們問起他成功的秘訣時,日本著名的企業家吉田忠雄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為人處事首先要講求誠實,以誠待人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離開這一點,一切都成了無根之花,無本之木。”
吉田忠雄最初在一家小電器商行做推銷員。一開始,他做得並不順利,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的業務都沒有什麼起色。但是他並沒因此有灰心,而是堅持做了下去。終於有一次,他推銷出去了一種剃須刀,在半個月內同20位顧客做成了生意。
但是後來吉田忠雄突然從客戶那裏了解到,他所推銷的剃須刀比別家店裏的同類型產品價格高,這使他感到非常不安。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他還是決定向這20家客戶說明情況,並主動要求向各家客戶退還價款上的差額。
他的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趕跑顧客,還贏得了更多了客戶,因為他以誠待人,深深感動了客戶,所以客戶不但沒收價款差額,反而還主動要求向他訂貨,並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許多新品種。這使他的業務數額急劇增長,很快,他就得到了公司的獎勵。這也為他以後自己創辦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真誠,是一種消除人與人之間摩擦的潤滑劑;是一座溝通彼此間心靈的橋梁;是一束消融彼此間猜疑積雪的陽光。因此,我們在他人交往的過程之中,想要快速贏得他人的信任,就不能像王熙鳳那樣“口蜜腹劍,兩麵三刀”;也不能像薛寶釵那樣“事不關幾,高高掛起”,八麵玲瓏,慣用心計。
不管是在人前還是人後,我們都要堅守自己的原則,真心誠意,忠厚老實,心口如一,不藏奸,不耍滑。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因為不管你如何在人前隱藏,人們早晚會發現真實的你,如果你表裏不一,或許能夠僥幸贏得他人一時的信任,但是一旦被人發現你的本來麵目,你千辛萬苦構築的信任之牆將會瞬間轟塌。
5.放下頭腦中獨斷的東西
春秋時期的管仲曾說:“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即一個驕傲自滿的人,隻相信自已是正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遇事往往獨斷專行,盲目蠻幹,這就必然帶來挫折和失敗。
柴靜說過這樣一段話:“你要用經驗來處理人生,放下頭腦中獨斷的東西。我不一定是正確的,或是我不是唯一正確的,即使我是正確的,他人也有可能是正確的,世間有無數道路。想明白這一點,我竟然花了三十多年時間。”
柴靜說:“顧準的話對我影響很大,他說,‘什麼是****?****就是認為自己絕不會錯的想法。’”
大凡喜歡獨斷專行的人都有這樣一些特點: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錯的,即使有時明明是自己錯了,卻就是不承認;明明是自己的指導思想出了問題,卻偏偏說是他人將他的思想理解錯了……總之,黑的說成是白的,錯誤變成了真理,成績永遠是自己的,錯誤永遠是他人的。這種人遇事不肯悔改,又不聽他人的勸告,往往是在錯誤的道上越走越遠。
有貴胄背景,軍事力量強大的項羽為什麼會最終敗給了市井小民、兵力遠不如己的劉邦?說起他的失敗,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獨斷專行,剛愎自用的結果。
據說,當時項羽曾在鴻門擺下了鴻門宴,邀請劉邦赴宴。席間範增再三舉起了自己的佩玉,暗示項羽要下定決心,殺掉劉邦。但是項羽獨斷專行,認為此時的劉邦不足畏懼,不殺也罷。於是讓劉邦有機會逃跑。
後來項羽被圍垓下,半夜忽然四麵傳出楚歌之聲。項羽大驚失色,以為自己的楚地已經全部被劉邦占領,否則漢軍裏麵何來這麼多的楚人?於是他不聽眾人勸解,隻帶著自己的六百名親兵獨自突圍。結果,當天亮時漢軍發起進攻,楚軍根本就處於無人指揮的境地,最終項羽兵敗烏江飲恨自刎。
與項羽的獨斷專行不同,曆史上凡是成就一番大事的人,都是廣納賢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齊威王善於納諫,門庭若市,贏得諸侯朝拜。唐太宗能聽魏征之言,成就貞觀之治。唐太宗曾問宰相魏征:“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作為國君,隻聽一麵之辭就會糊裏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隻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麵不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一個人善於聽取別人意見,采納他人忠告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有一次,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北京大學演講,進入提問環節,有學生問:“克林頓總統,上次我們的主席去美國訪問,外麵居然有人抗議,如果今天這個禮堂外麵也有人抗議您,您怎麼看?”
克林頓微笑著回答:“其實在美國,我經常受到人民的抗議,我的工作就是去聽取抗議者的意見,然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有些人可能會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但是這多少有些偏執,起碼抹殺了兼聽則明的必要性。事實告訴我們,走自己的路也該聽聽別人的忠告!固步自封,獨斷專行隻會讓我們前行的道路變得越來越狹窄。
就像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所說:“個人的智慧和知識總是有限,隻憑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知識,不一定能有正確的判斷;而錯誤的判斷往往會導致意料不到的失敗。”
我們都知道,許多時候,自己臉上的灰塵,身上的缺點,我們是難以發現的,隻有聽取別人的意見,我們才可以發現。
在網上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家咖啡屋,每一張票子的牌號下麵都有一份征求意見函:“這咖啡屋是我的,也是你的,如果你滿意,請邀請你的朋友;如果你不滿意,請告訴我們!”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因為如果顧客不斷提意見,不斷邀請舊友新朋,咖啡屋集思廣益,不斷改進設施和服務水平,不斷迎來更多的顧客,生意火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