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信息爆炸,健康信息參差不齊、難辨真偽。如果你在網絡上搜索“宮頸糜爛”,最常看到這樣的描述:“據統計,有宮頸糜爛的婦女,宮頸癌發生率高於普通人群近十倍。在長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宮頸管增生而來的柱狀上皮可發生非典型增生,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就會逐漸向宮頸癌前病變方向發展,最終導致宮頸癌。”而且這種看似科普實則軟廣告的文章,大多反複強調“宮頸糜爛會引起不孕、盆腔炎,不及早治療就會發展到癌症,悔之晚矣”。
網上更有無數號稱專家團隊的免費語音服務。試想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大醫院的專家看門診、做手術,最愁的是分身乏術,怎麼還會有閑工夫整天趴在網絡上,提供24小時的免費醫療谘詢?
電話裏,“專家團隊”經常這樣講:“如果不控製不治療糜爛,它隻會越來越嚴重,不會自己好的。宮頸這個地方是沒有神經的,你看你已經重度糜爛了,還不是一點都沒有發覺?”接著,將是語重心長的善意提醒,“糜爛有癌變的可能性,女性必須要重視這方麵的問題,香港的梅某某那麼有才華有錢財,就是因為宮頸癌發現得太晚才死的,還有上海的李某某,也是因為得了宮頸糜爛沒有加以重視才……”
實際上,最新醫學觀念認為,“宮頸糜爛”與宮頸癌並沒有直接關係。生殖道持續感染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才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原因,這一偉大發現歸功於德國醫學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他因此獲得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可見,到底會不會得宮頸癌,不是看宮頸是否糜爛,或者糜爛是否嚴重,而是看有無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續感染。
是不是感染了高危型HPV,就一定會得宮頸癌呢?當然不是。據估計,大多數女性在一生中,可能會感染一次HPV,幸運的是,她們中的大多數,能夠依靠自身的免疫係統將病毒徹底清除。隻有持續多年的高危型HPV感染,才會引起細胞學發生異常改變。這種病變通常是緩慢和漸進式的,先是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1級,之後是CIN2和CIN3,一般需要十年以上,才會進展到浸潤性宮頸癌。
癌症,常被人類稱為不治之症,但是宮頸癌,是明顯有別於身體其他部位腫瘤的。
宮頸位於陰道的頂端,該生理解剖部位不像深藏在盆腔的子宮,也不像需要B超、X線或者CT才能看到的心髒、肺髒和肝髒,它非常容易通過醫生的陰道檢查,得以暴露和直視。定期進行宮頸脫落細胞的細胞學篩查,及時發現非常早期的癌前病變,通過現有醫療技術,能夠徹底治愈癌前病變,從而防止宮頸癌的發生。
近年來,隨著廣大女性健康保健意識的提高,以及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大聲疾呼,很多成年女性都知道,需要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也知道婦科檢查時,必須進行宮頸的細胞學塗片。
我剛參加工作出門診的時候,需要反複動員,病人才可能拿出150塊錢,進行一次宮頸的“防癌”檢查。很多患者根本不明白這是什麼檢查,自己也從來沒做過,甚至沒聽說過,即使勉強答應,得知化驗報告要等一個禮拜以後,也大多拂袖而去,拒絕檢查。
近年來的情況要好很多,健康女性也會主動掛號,要求進行防癌檢查。但是,我們也會發現一些不恰當的觀念。例如,很多女性不知道,做宮頸塗片之前3天,需要禁止性生活,停止一切陰道用藥和陰道衝洗;健康女性不需要過於頻繁地做宮頸癌篩查,我見過每年都被要求檢查1~2次的健康婦女;不能在短時間內,在不同的醫療單位進行頻繁複查;不能一次防癌檢查正常,就認為自己可以終生不得宮頸癌。
所以,已經開始性生活的女性,不要再糾結於自己是不是有宮頸糜爛了,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吧。美國癌症協會2012年5月更新了宮頸癌篩查指南,建議有性生活的女性,從21歲開始進行宮頸癌篩查;21~29歲隻需每3年進行一次細胞學篩查,不需檢測HPV;30~65歲首推每5年進行一次細胞學和HPV的聯合篩查,或者每3年進行一次細胞學篩查;既往篩查正常的65歲以上女性,可不再篩查。
雖然說宮頸的糜爛樣改變不再是病,但是有不適症狀的宮頸糜爛,如性生活後出血、血性白帶、長期白帶增多伴有異味,等等,還是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的治療。一般來說,宮頸急性炎症,陰道使用栓劑藥物就足夠了,一般不需要進行陰道衝洗,不需要口服用藥,更不需要輸液打點滴。宮頸長期存在慢性炎症,引起以上不適症狀,藥物治療無效的,才需要適當考慮激光或者冷凍等物理治療方法。
至於過度醫療,女性朋友們要瞪大眼睛,遇到以下情況,一定要捂住自己的荷包,保護好自己的身體,謹防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