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病人開了刀,順利切除了肌瘤也算您手到病除,怎麼著也算幫助病人去除了身體上的不完美。最怕學藝不精或者拿病人練手的,本來5個肌瘤,開完刀愣是留下3個,是給病人留作紀念嗎?或者手術台上手忙腳亂,一把手術刀不是用來降妖除魔,而是頻頻為自己製造險情。一刀下去,不是切偏了,就是切多了,肌瘤是被挖走了,子宮肌層也被傷害得夠嗆。縫完的子宮咧著嘴、淌著血,要多難看有多難看不說,手術後還在局部形成一個大血腫,病人腹痛難忍,日日高燒不退,大網膜和腸子全粘到子宮上去了,出院後遺留慢性腹痛等並發症,或者動輒不全性腸梗阻,吃個稍微黏糊一點的艾窩窩就下不去了,就犯病了,就得去急診室插胃管、禁食水、靠靜脈輸注營養度日。要不就是一刀切淺了,半天找不到肌瘤和子宮的界限,或者損傷了子宮動脈等重要血管。甚至還有因此發生大出血沒法收場,直接把年輕病人子宮給全端了的,徹底斷了人家當媽的念想。
現在更時髦的,是拿“微創”二字來忽悠病人。子宮動脈栓塞術和新近發明的海扶刀,本來是為醫生治療疾病增添的一件有力武器,避免一些病人開大刀、留大疤,治療疾病的同時,盡量減少對身體的創傷。但是在一些醫療單位,它們卻成為過度治療的重災區。指甲蓋大小、毫無不適症狀的子宮肌瘤,也忽悠病人做射頻治療,結果學藝不精,定位不準,導致病人的子宮,還有後方的直腸,前方的膀胱三處同時發生穿孔,最後對簿公堂的病例都有出現。
再看我家阿姨報告單上所謂的“卵巢囊腫”,根本不是什麼囊腫,才1.5厘米的無回聲,一看圖片,就是一邊卵巢上一個正在發育之中的卵泡。育齡女性的卵巢,每天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月經之後就是卵泡發育期,卵泡發育成熟後是排卵期,排卵後有黃體形成,成為黃體期,以月為單位,周而複始。濾泡囊腫、黃體囊腫,還有正在發育之中的大卵泡,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根本不是什麼需要治療的“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和子宮肌瘤一樣,也是過度醫療的重災區。有的醫生隻要看到卵巢囊腫,不論發現了多長時間,有沒有症狀,也不管囊腫的大小和性質,有沒有腫瘤標記物的升高,隻要B超報告了卵巢上有泡泡,都說要開刀。
結果,手術切出來的東西,經過病理證實,隻不過是濾泡囊腫或者黃體囊腫,這些都是根本不用打針吃藥,3~6個月自然就會消失的生理現象。病人哪裏分得清這些醫學術語,在得知自己的腫瘤是良性的,而且已經被醫生徹底切除幹淨,醫生也拍著胸脯替自己保證,絕不會複發,不會影響健康,不會影響生育等解釋、安慰和保證之後,還一再對醫生三拜九叩,感恩戴德。
稍稍有點良心的醫生,或者不懂開刀隻會開藥的醫生,也不會平白無故放過你這塊肥肉,給你開3~6個月的名貴中藥,幾千元上萬塊的藥湯子喝完,再給你複查B超,嘿,還真的“藥到病除”了。醫生掙了底薪,掙了掛號費,提成了藥費和B超費,一舉多得。
當然也有醫生不這麼黑心,本著人畜無害的原則,常規給你開上幾種中成藥,每種三四盒,每盒幾十塊,算一算,落在自己口袋裏的,總也有幾十塊的提成,這兩天醫生家的菜錢有著落了。
正常女性體檢的時候,發現有盆腔積液更是再正常不過了,可是,這一正常的人體生理現象卻也成為一些無良醫生過度治療的“有力武器”。
女性的盆腔和腹腔相通,上有肝膽胰脾胃,中間是十二指腸小腸,四圈是升結腸橫結腸和降結腸。盆腔位於最下段,俗稱小肚子,它的後邊是乙狀結腸和直腸,中間是子宮和雙側卵巢輸卵管,最前方是膀胱。所有這些髒器表麵都有液體參與潤滑和流動,一旦主人靜坐,這些液體自然就積聚在人體最低的盆腔部位,這就是盆腔積液,人類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生理現象。
人體內這些用於潤滑的液體要是被無良醫生發現,那可是大事不好。不管你是不是有發熱、腹痛、白帶增多等症狀,一律告訴你這是嚴重的盆腔炎,是盆腔化膿感染發炎才會滲出來的肮髒汁液,必須輸液治療。於是幾種強力消炎藥並用,還打著婦科炎症初次治療必須徹底的旗號,一輸液就是十天半個月。
好好一個女性,口袋裏被掏去萬八千的人民幣不說,有的甚至輸液輸成腸道菌群失調,稀裏嘩啦的一天到晚不停拉肚子。有的甚至被輸液輸成陰道菌群失調,繼發黴菌性陰道炎,陰道裏排出稠厚的豆渣樣白帶,下身瘙癢無比,坐立難安。
這時,醫生再接著給你治拉肚子,治陰道炎。瞧這生意,真是一本萬利,循環往複,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03
“宮頸糜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說到宮頸糜爛,就不單純是無良醫生明知故犯,過度治療騙人錢財的問題了,整個婦產科學界,對於宮頸糜爛這一問題的認識,都經曆了一個不算短的轉變過程。
正如我90年代上大學時,《兒科學》教材上書,母乳喂養到4個月,就要開始添加輔食,否則會有營養不良問題。而現在的觀點主張,純母乳喂養可以堅持到6個月再添加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