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天使之煉(1)(3 / 3)

全社會的緊張和焦慮,使得每個行業都逃脫不了折磨。就拿產科來說,每年8月底的最後一個禮拜,是最讓住院總醫師撓頭的,總有那麼一小撮孕媽,為了6年之後孩子能趕在9月份上小學,毅然決然地托人說情、軟磨硬泡甚至撒潑打滾要求醫生人為幹預分娩。

胎兒分娩自古講究瓜熟蒂落,熟透的瓜蒂隻需輕輕一碰,瓜兒自動離藤,而將生瓜蛋子強行扭下,多花力氣不說,好不容易扭下來了,這瓜沒熟透,還不甜。

有的孕婦雖然心裏著急,但還深深知道陰道分娩對母兒的種種好處,就讓醫生給自己引產,早點發動分娩,早點讓孩子生出來。

生孩子講究循序漸進,豈是一聲令下就可萬馬奔騰的。在沒有任何分娩發動跡象的情況下,引產需要花費相當大的氣力、耗費相當多的時間,並且有著一定的醫療風險。

老百姓都知道,肚子疼就能生孩子,那醫生您趕緊給我打催產針,讓我肚子疼,不就能趕在8月31號之前生了嗎?分娩發動的標誌確實是子宮收縮肚子疼,但在這表象出現之前,母體其實已經默默做了各種準備工作。如果這些準備工作還沒有就緒,光打催產針就相當於隔著鍋台要上炕,一竿子怎麼可能直接捅到天上去呢。

妊娠晚期的子宮像一個倒過來的巨大麻袋,容納胎兒及其附屬物(主要是胎盤和羊水),容積可達5升,95%以上的胎兒在子宮裏都是大頭朝下,這是最正常的胎位。臨產前,子宮平滑肌處於靜息狀態,大概5%~15%的孕婦,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子宮靜息狀態被喚醒而發生早產。

最下方的子宮頸相當於緊紮的麻袋口,它的解剖結構穩定、堅硬,處於關閉狀態,宮頸管的唯一縫隙也被宮頸分泌物形成的黏液栓暖瓶塞一樣緊緊地封堵。

堅硬緊閉的宮頸和有容乃大、平穩靜息的子宮,一起保證大頭朝下的寶寶不會提早漏出去,一直堅持到妊娠37周到42周之間的某一天,足月分娩。

臨產前,子宮肌層和子宮頸會慢慢蘇醒,子宮靜息狀態結束,開始發生各種功能改變,為分娩進行準備。首先,子宮肌層的催產素受體大量增加,子宮的應激性增強,一旦身體內外出現發動分娩的催產素,子宮將不再沉睡,而是隨之起舞,產生規律性子宮收縮,將胎兒向外推擠。在雌激素、前列腺素、催產素、鬆弛素等的作用下,再加上成熟胎兒至少5斤以上的機械刺激和胎頭壓迫,子宮頸逐漸軟化和成熟,從堅硬如額頭,到中等質地如鼻尖,再柔軟如嘴唇,它的結構也從最初的狹長管狀開始緩慢展平和輕微擴張。與此同時,子宮下段也不斷拉長和延展。

如果母親身體的這些準備工作還沒有到位,醫生卻要發動宮縮進行引產,就必須遵循先軟化宮頸來促進宮頸成熟、讓緊紮的麻袋口放鬆警惕,再利用藥物發動子宮收縮的步驟。平均下來,這兩步最起碼也要折騰兩三天。

眼看著8月31日的腳步將近,孩子入學的大門正在慢慢關閉,有的孕婦橫下一條心,幹脆要求醫生剖宮產,這招看似最簡單也最直接,手腳麻利的醫生幾分鍾就能把孩子強行從子宮拎到世間,交由家長,及時送向人生的跑道。

人類孕育胎兒的平均時間是280天(40周),但並非所有人都毫厘不差。預產期隻是對出生日期的一個大概估測,據統計,大概隻有50%左右的婦女在預產期當天分娩,相對預產期提前3個星期(37周)或者延後2個星期(42周)生孩子,都屬正常。

在醫學上,超過37周就是足月,那麼是不是隻要過了37周,剖出來的孩子就完全不會出問題呢?

有學者在全美19家知名醫院,通過對24000多名擇期剖宮產孕婦進行隨訪後發現,與39周以上的嬰兒相比,在懷孕38周進行剖宮產降生的嬰兒,患上呼吸道等新生兒疾病的風險升高1倍,而在37周至38周間剖宮產出生的嬰兒,患病風險更是正常分娩嬰兒的4倍。該論文發表於世界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產科學教授約翰·索普表示,預產期前7天,也就是懷孕39周,才是實施擇期剖宮產的最佳時間。普通父母著急也是幹著急,麵對無理要求,醫生多半不予理睬。最怕著急的父母神通大,動用各種人脈關係大肆說情,甚至個別醫生也不能免俗,他們和年輕的父母一樣焦慮和著急,一遇到類似請求,就十分愉快地順水推舟,就範了。

懷得好好的孩子,就因為父母的心理出了問題,本來可以順產,卻讓媽媽挨上一刀。孩子提前撈出來,萬裏有一呼吸不好,沒蹲跑道上起跑,結果被直送兒科上呼吸機去了,耽誤親情、溫暖、愛不說,還可能耽誤寶貴的母乳喂養,鬧得全家著急,產婦抑鬱,各種不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