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牽三峽 夢縈鄉愁
2011年11月,楊文之調任萬州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明辦主任,主持宣傳部日常工作。在新崗位上,楊文之的工作依然奉公克己。但他天生是一個念舊的人,一個閑不住的人,一下子離開了他這片熱愛的土地和土地上朝夕相處的鄉親父老,心裏總有些難以割舍,不免惆悵與失落,這種情愫埋於心底,揮之不去,常常深夜夢回。
他坦誠地說:“既然命運把我與農民連結在一起,我這輩子的鄉愁情結注定不可改變。幾十年來,我從農民中來,到農民中去,生死相依、榮辱與共。在工作中,與農民相處接地氣,我很受用,也很踏實。看到農民生活有盼頭,我的工作就有勁頭。我想,這也許就是我這一生的使命。”
四個月後,楊文之向上級組織申請,主動要求去農委工作,除此,不帶任何要求。2012年3月,楊文之調到萬州區農委任副主任,主管辦公室、財務、科教、農機、蔬菜、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等工作。
2013年,到農委工作一年有餘的楊文之,再一次展現了其出色的工作能力。自2005年4月,自3個開發區以及十幾個政府部門合並到萬州農委以來,萬州農委到底有多少財產與固定資產,沒人說得出一個具體數字,更無賬可查。麵對這種情況,楊文之帶著農委的工作人員,到每個鄉鎮去盤查登記屬於農委的國有資產,雖然得罪了一些多拿多占的幹部,但是終於將農委的國有資產全部理清歸庫,交給了國家一本明白賬。
與此同時,對農委單位職工集資房建設的廊橋花園曆史問題進行了徹底的調查,這是長達15年,曆經7位主要領導都懸而末決的曆史遺留案件。有著五年公安員工作經曆,法學研究生專業的楊文之,對此案審理自有一套可行方案,那就是,站在理性的立場上,充分考慮人道關懷,最終以法律和政策為尺度來評判。這樣,法、理、情三者便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責任與義務便分清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也理順了,案件得以徹底地了結。
更值得稱道的是,農委原下屬單位天成燃油儲供站職工,2005年因為改製懸而未決的問題,經過楊文之用兩個月時間,召開了19次談判溝通會議,協調平衡各方利益,7位長年上訪上訴的職工心服口服,主動在補償協議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幾年前,楊文之在九池鄉主政時,麵對因三峽水庫175米水位線蓄水淹沒原有農田的問題,如今,再一次嚴峻地擺到了他的麵前。而這次需要解決的是整個萬州區耕地的大問題。有了在九池的經驗,楊文之胸有成竹,他上外地請來了農業專家,為萬州區規劃合適其地理氣候環境的作物。同時大力推廣農機的使用,極大地節省了人工,也使得一些原先不太適合耕種的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短短的三年時間,萬州區從蔬菜自給率不足30%,到如今蔬菜基地已經發展到33000畝,且城市自給率提高到了65%,並且保證每年提高3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這不僅僅是萬州175萬人受益,而且渝東北區縣的群眾也受了益。農作機械化率已經連續三年獲得農機推廣工作的全市第一名。
而今的楊文之,還要肩負的是萬州區的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出身農村山區,長期在山區農村工作的他,對於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無論是對居民,還是社會有著重要意義。他心裏十分清楚,生態搬遷促進了居民生產,改善了貧困地區居民落後的生活水平,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的穩定和和諧。貧困地區實施搬遷後,無論是居民的住所,交通還是生活生產都得到了提高。
鑒於此,兩年來,楊文之一天動輒就要驅車二三百公裏,在各部門之間,政府與百姓間,起著協調性和助推性的作用,已經讓21113人從條件較差的地區搬進了新房,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了讓更多的高山搬遷農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至今,他依然不辭辛勞,在路上奔波著。
後記
楊文之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憑著對黨對人民始終如一的赤誠,二十多載風雨兼程,從一名普普通通的年輕鄉鎮幹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一步一步走向輝煌,成為一位百姓愛戴、黨放心的地方中層領導幹部。這其中蘊含著多少汗水,多少收獲,又有多少喜悅,都已融化入了他奮鬥過的三峽大地裏,都鐫刻在他服務過的老百姓心坎中。至今,他仍癡心不改。
當下,適逢黨中央提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之際,為此,每個領導幹部都應該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幹部”。楊文之樸實而又厚重的工作曆程,是我們社會千千萬深深紮根基層,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的優秀領導幹部的典型體現,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與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