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在修建與湖北利川市謀道鎮相連的公路時,楊文之遇到了很多困難和阻力。但是為了兩地廣大百姓的利益,楊文之多次前去調研,協調動員渝鄂兩地群眾打通了斷頭路。如今這條連接渝鄂兩地的公路,成為了便利渝鄂兩地的安全之路、文明之路、商貿之路,更是一條真正的連心之路、民心之路。當時,楊文之修路以德服人的故事,在兩地傳為了佳話,至今民眾還在傳頌。
文明九池 勇於創新
九池鄉是萬州區下屬的龍寶、天成、五橋三個開發區合並後一個大跨度交流的鄉鎮,地處城郊,論經濟實力要遠超鳳儀鄉數倍。2005年9月,楊文之調任九池鄉任黨委書記。
萬州區委並不是讓楊文之來摘桃子,坐享其成的,恰恰相反而是讓他來開荒的,是來收拾亂局的。原來,九池鄉雖然經濟條件相對較好,但是民風渙散,領導幹部內耗嚴重,三區合並人員情況尤為複雜,政令不暢、人浮於事。
果不其然,楊文之剛一上任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按照當時規定,楊文之作為九池鄉的一把手是需要配備專車,以便其下鄉調研開展工作的,但是原九池鄉的某位領導卻找了種種借口,把應該給鄉黨委書記的車扣了下來,供自己專用。從來不缺乏勇氣的楊文之,這次選擇了忍讓。於是,楊文之坐公共汽車上下班,坐公共汽車去每個村子調研,在這幾個月中,他不但找到了九池鄉存在的問題,更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九池鄉黃梅村,有著30多年的“社日活動”。從1982年以來,無論村社班子換與否,社日活動作為黃梅村民主議事民主管理的製度一直堅持了下來。每月20日,無論天晴下雨,還是酷暑寒冬,社日活動從未間斷過。每次活動日,大家集中在活動室,或學習黨的農村政策和《婚姻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或學習農業科學技術,交流生產信息和致富經驗,或調解家庭、鄰裏糾紛,或商量村社裏的大事、相互傳遞致富信息等,每次社日活動都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大家學完政策和技術後,就開始不拘形式的自由擺談,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通過詳實而認真的調研,楊文之把它的民主治村的管理模式在全鄉內廣而推之,並極具創新的把黃梅村的“社日活動”發展成了全鄉的“黨日活動”。而且打破村裏黨員按自然組分組開會的傳統,通過職業劃分把養殖業、交通運輸,種植業的黨員分別聚在一起開會,有文件的時候大家一起學習文件,沒有文件的時候,就交流致富經驗,進而帶領村民一起富裕。
2006年4月28日,時任中宣部部長的劉雲山和時任重慶市委書記汪洋專程到九池鄉黃梅村調研,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驗和建議。2006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第04版報道了九池鄉“社日活動”的工作經驗。
2007年1月,經過萬州區委同意,楊文之決定首次在黃梅村公開海選村委會班子,這種探索基層民主建設的方式也得到了上級組織和社會廣泛的肯定。極大的改善了九池鄉的民風民俗,同年,楊文之被選為重慶市第三屆黨代表。
2008年2月13日,重慶市委辦公廳第195期《內部參閱》專題發表了楊文之所撰寫的《關於九池鄉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實踐的調查與思考》。而九池鄉與之前相比,領導班子不再相互掣肘,變得團結而高效;老百姓不再互相冷漠,開始互幫互助,鄉容鄉貌有了很大的改觀。
楊文之在狠抓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並沒有放鬆物質文明的建設。經過上任一年來的觀察與思考,楊文之已經為九池鄉規劃好了藍圖。首先依然是關於路與水的基礎民生問題,在他的主導下硬化了全鄉10個村居的公路,同時解決了部分村子用水難的曆史問題。
路通了,水也有了,黨心聚了,民心也齊了。楊文之開始了他雄心勃勃的生態九池計劃。在三峽庫區改造後,九池鄉原有的農田麵積減少了很多,因此萬州區蔬菜很大一部分必須靠外地供應。楊文之看在眼裏,急在心中。他專門去重慶等地請教相關的農業專家,從選種到播種培育各個環節為九池鄉的蔬菜生產製定詳細的計劃。全九池鄉種植蔬菜的麵積發展到5000多畝,而且都是無公害的高品質蔬菜,特別受市場歡迎,不但在萬州區供不應求,甚至已經銷售到了重慶的市中心。
2009年7月,九池鄉黨委被重慶市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評為“大學生村官十佳先進集體”。同年9月,楊文之被重慶市評為建國60周年“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2010年10月,楊文之作為重慶市唯一鄉鎮黨委書記參加了中組部組織局基層黨建課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