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莊吉”倒了 惋惜之餘的思考(1 / 2)

“莊吉”倒了 惋惜之餘的思考

隨筆

作者:周德文

最近,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披露,溫州知名民營企業“莊吉”旗下的“莊吉船業”、“遠東船舶”、“莊吉工業園區”、“莊吉集團”、“莊吉服飾”、“莊吉置業”等6家企業集體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兩年前已傳出“莊吉”遇船東棄船、銀行抽貸、互保企業信任危機而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嚴重困境,在溫州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相助下,“莊吉”努力自救,但終因寒冬漫長,泥潭過深,仍無力回天,筆者為之惋惜之餘多了一些思考。

莊吉集團是一個無區域現代企業集團。其前身為創辦於1993年的溫州莊吉服裝有限公司,1996年組建成立莊吉集團有限公司,當年被列入中國服裝業“雙百強”。1997年,莊吉投入8000餘萬興建占地150多畝的現代工業園區,引進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的先進設備、生產工藝、管理技術,組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西服生產線。莊吉還力求與國際標準化管理接軌,通過ISO9000-2000轉版認證、ISO14001環境體係認證、中國環境標誌產品認證,成為全國首家獲得“雙綠色”認證的服裝企業。莊吉曆年接受監督抽查均達到國家優等品,獲得“浙江省質量管理獎”,三年蟬聯“全國用戶滿意企業”,先後獲溫州市名牌產品、浙江省名牌產品、中國最具時尚男裝品牌、中國最佳男裝設計獎、最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男裝品牌等榮譽。“JUDGER莊吉”商標被認定為溫州市知名商標、浙江省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莊吉在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向房地產、物流、水力風力發電、礦山、造船業等領域擴張,還涉足PE投資,成為溫州市企業20強、浙江省民營企業1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011年莊吉產值近30億元,20來年繳稅10多億元,曾被評為浙江省行業最佳經濟效益企業、浙江省“五個一批”重點骨幹企業、浙江省三星級企業、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單位、建設中國(溫州)服裝名城功勳企業。

莊吉集團董事局主席鄭元忠是溫州這片民營經濟熱土上屈指可數的人物。早在1973年,他就開始創辦實業,成為當時溫州赫赫有名的“八大王”中的“電器大王”,80年代初,在席卷全國的打擊經濟犯罪風潮下,以“投機倒把”的罪名遭受打擊,被關押180多天,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傳達後,終於無罪釋放。許多人都勸他別再幹了,但他不聽,創業激情不減,又重新辦起了“精益開關廠”,1986年,他把精益開關廠改造成股份公司——精益集團。1991年秋,39歲的鄭元忠為了提升自己,毅然以最大股東退居副董事長之職,並以年薪50萬元聘請一位總經理打理企業,自己走進了溫州大學國際貿易係,成了溫大年齡最大的學生,他用兩年時間學完三年課程,1993年順利畢業。畢業那年,鄭元忠邀請溫州服裝業少帥陳敏和原精益總管吳邦東,打破家族企業模式,創建溫州莊吉服裝有限公司,1996年組建成立莊吉集團。從此,鄭元忠把全部心血傾注於“莊吉”的發展,取得了傲人的業績,贏得了溫州市改革開放十大風雲人物、溫州市勞動模範、溫州市優秀企業家、溫州市功勳企業家、浙江省勞動模範、溫州市優秀企業家、中國十大工商英才、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中國服裝行業功勳獎章等許多榮譽。2014年,“莊吉”陷入資金鏈斷裂危機後,鄭元忠麵對媒體采訪時擲地有聲的回應社會各界對莊吉的擔憂,表示“不跑路,欠錢慢慢還”。

“莊吉”倒下令人惋惜,莊吉掌門人鄭元忠的創業創新熱情,進取精神,及敢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仍然讓人欽佩與敬重。當然,對莊吉倒下需要作深入地思考。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莊吉”為什麼倒下?據媒體報道,由於服裝業利潤逐漸削薄,2003年莊吉集團開啟多元化戰略,先後涉足房地產、礦業、物流、水力風力發電等領域,一開始獲得了不小的成功,進一步激發了擴張的熱情,得知當時造船業利潤豐厚,9個月建造一艘船就能頂上莊吉服裝一個園區的利潤和稅收。2006年9月,莊吉集團先後收購、兼並了三家船業公司,在溫州樂清成立莊吉船業有限公司,注冊資金3億元人民幣,2007年開工造船。沒有想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造船業進入寒冬,但莊吉並未減少資金的投入,到2010年已投入10億元。期間,莊吉接到了不少造船訂單,其中有香港巴拉哥集團2艘8.2萬噸散貨船訂單,這是溫州造船曆史上最大噸位的船舶,莊吉將這兩艘船的訂單,押給銀行,換取貸款墊資造船,當這2艘船其中一艘即將進行試航,另一艘已完成60%的時候,船東香港巴拉哥集團因自身虧損嚴重,借故提出棄船,銀行以退款保函向“莊吉船業”索賠3.36億元,導致莊吉資金鏈繃緊,嚴重影響正常生產經營和如期還貸,被銀行列為“關注類企業”,進而引發莊吉信任危機,原先向莊吉貸款的多家銀行紛紛抽貸壓貸,令莊吉陷入絕境。雖然得到溫州市政府的扶貧,莊吉努力自救,終因寒冬漫長,債務過重,仍無力回天。莊吉倒下,就客觀事件看,船東香港巴拉哥集團棄船是誘因,銀行抽貸壓貸是致命打擊。但從根本上說,主因還在莊吉自身,一味追求高利潤,跨界投資,過度擴張。風險估計不足,遠遠超出了自身的控製能力和承受能力。這是許多陷入倒閉危機企業的一大通病,值得所有企業從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