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北京會見莫蓋裏尼時表示,中歐要共同促進增長,有效對接中方“一帶一路”倡議和歐洲投資計劃,開拓新的合作空間。莫蓋裏尼提到的歐洲戰略投資基金,是歐盟在2014年底出台的逾3000億歐元的投資計劃,計劃以公共資金撬動私人領域投資,這一項目為中國向歐盟國家投資提供了機遇,歐盟內部也在探討這一項目和“一帶一路”對接的可能性。
中國是全力實施、推動 “一帶一路”的參與者、推動者、建設者、合作者。中國政府近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力圖建立橫跨歐亞大陸、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歐洲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也是當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終端。客觀上,無論是總體還是相對看,歐洲仍然擁有較為雄厚的資金、技術、科技等實力。歐盟正在大力推進旨在促增長、促就業、促競爭的投資計劃,以及以單一數字市場、能源市場為重點的一體化建設,歐盟內的中東歐成員國亟待加強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等領域建設。這是歐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物質基礎和全球性條件。
為人民幣國際化
即便是“中國製造”橫行到了全球、取得全球性成功、輻射到各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但如果沒有人民幣同步跟進“中國製造”,而用其它貨幣交易、支付,那麼中國也永遠不會收獲財富,反而為其它貨幣在長期“打工”,成今日滯後的短板。人民幣走向世界,是500年來第一大國成敗的一個核心。人民幣緊跟“中國製造”行遍全球,全球人民幣國際化之路,是“一帶一路”的一個戰略與戰術、加快推進全球化市場因素。中國商品、服務和投資將進入更多新市場、新領域,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和貿易往來將不斷加深,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的地位會越來越高,甚至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把人民幣作為本國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不斷加快。
2015年3月28日,中國政府發布的“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倡議,預示著“一帶一路”戰略將加快推進。這有利於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實現全球經濟格局重塑。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起步或加速階段,“一帶一路”戰略將在通路、通航、通商、通信等方麵為中國企業帶來重大機遇,中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產業過剩的產能將會得到有效釋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也會實現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顯然,“一帶一路”戰略是一項互惠互利之舉。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也麵臨著一些挑戰和風險,比如地緣政治風險、安全風險和貿易障礙等。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具有不同的認知,彼此之間還會存在衝突,有的甚至還身處大國博弈的核心地帶,如何應對多樣化的發展訴求以及不斷上升的地緣政治風險,將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麵臨的最主要挑戰。“此外,包括民族衝突、極端主義勢力以及跨境犯罪等在內的安全風險和貿易障礙也不容忽視。”“一帶一路”戰略給沿線國家和地區百姓帶來的不僅是收入增加、就業增加,還有生活的提升。“一帶一路”戰略將在旅遊、教育、文化、購物、醫療等領域影響百姓生活,特別是旅遊和留學方麵為百姓增加了選擇空間。
相對“中國製造”的步伐,人民幣已經嚴重滯後,若人民幣再無法跟隨“中國製造”遠行,那麼“中國製造”勢必事倍功半。人民幣國際化,走“一帶一路”共建將使人民幣國際化迎來難得的黃金契機,加速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別無選擇。
2015年,是人民幣68年來最鄰近國際貨幣的一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很可能將決定把人民幣納入其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盡管此舉主要是象征性的,但象征的意義卻很大、史上從未有過,這是對中國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中地位不斷上升的再次認可。這也是一種標誌,凸顯出中國正多麼迅速地按照央行的改革政策,采取措施解除資本管製與世界為伍共同前進。
進而會對全球投資者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意味著,不久之後中國可能會在關鍵的全球金融市場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權重。舉例來說,目前中國在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全球指數(MSCI All-Country World Index)中的權重僅為2.5%,這個數字是基於在香港上市的H股得出的。但是,當權威人士認定人民幣可兌換性已足夠強時,A股可能會被納入該指數。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的邁克爾·琴巴萊斯特(Michael Cembalest)表示,這意味著中國在該指數中所占權重可能會升至10%以上。
如今,隨著中國對外貿易中以人民幣計價的比率越來越高,人民幣已成為最常用的支付貨幣之一。中國企業經常向貿易對象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和融資、換取對方采用人民幣結算,從而消除自身的彙率風險。更重要的是,人民幣作為可投資貨幣的地位也在上升。如今,各國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的人民幣計價資產在3000億至4000億元人民幣之間。這些機構大多來自亞洲,不過,歐洲央行(ECB)也表示正考慮投資人民幣資產。
來自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央行(BoJ)官員表示,他們正考慮與中國央行達成協議,擴大對彼此國債的投資(前提是即將到來的二戰結束周年紀念活動不導致兩國之間爆發新的對抗)。這兩國的央行還在考慮恢複貨幣互換。中國已與30個國家央行達成了規模近10萬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而美元每一天在全球流通、結算超過4.6萬億美元之巨,人民幣的未來之路漫漫修遠兮……
同時,有68年曆史的人民幣、中國年輕的資產管理集團和券商正在設計更多以本幣計價的在岸和離岸產品。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達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大多數位於香港。取消對人民幣的一切管製、特別是針對證券投資流動的規定,並非人民幣夠格被納入IMF貨幣籃子的必要條件。經濟學家認為,即便是現在,人民幣資本項目40個子項中也隻有4個(也就是不到15%)不可兌換。畢竟,就連新加坡和香港也對自己的貨幣保留了部分限製。在人們、尤其是中國以外的人們對中國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和可能爆發的債務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債務增加了70%)普遍感到擔憂之際,中國政府還是展現出了解除人民幣管製的曆史性意願。畢竟,在過去3個季度(美元升值為時間段),有大約3330億美元熱錢流出了中國(許多都是通過企業對衝或償還美元債務的方式流出的)。此外,截至到2015年一季度末,中國外彙儲備從去年底的3.8萬億美元降至3.73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