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一帶一路”的宏略與短板(1 / 3)

中國“一帶一路”的宏略與短板

隨筆

作者:鞏勝利

核心提示: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哈薩克斯坦,東道主表示兩國沿“絲綢之路”(Silk Road)擁有共同的商業紐帶,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第一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Silk Road Economic Belt),為亞洲帶來新的繁榮。然而習近平此次講話幾乎沒引起國際媒體注意,但不到兩年後,這個所謂的“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計劃——結合海上絲綢之路——成了習近平主席外交政策和中國對外國際經濟戰略核心的“蛋黃”。“一帶一路”計劃將對該地區以及全球經濟、企業界產生巨大的商業影響,同時也將給美國、日本、歐洲、印度和俄羅斯諸國都存在極大而彼此衝突的利益的地區,帶來不可預知的地緣政治影響。

眾所周知,500年來,全球第一大國的崛起都一樣走了生死存亡的兩步,不管是英鎊橫行全球的300年、還是美元取代英鎊崛起的70多年霸權。第一步是製造業行銷全球,以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先機的美國製造業,從歐洲戰爭登陸進而占領了整個世界;第二步貨幣緊跟其後,沒有了製造業支持的英鎊隻能節節敗退,讓位於美元、讓美元乘勢奪取了天下。

“一帶一路”共建不僅惠及全球,而且將給中國發展帶來重大經濟機遇:一是構建全球性複合型對外經濟的新機遇,提供複合型對外經濟發展的巨大空間;二是產業發展與轉型升級中國新機遇,擴大國內產業的需求規模,推動國內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的新機遇,千載難逢,顯著推動人民幣真正國際化,不會走美元、英鎊等曆史的老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目前已進入務實推進階段。“一帶一路”共建不僅惠及全球,而且將給我國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特別是經濟機遇。

為“中國製造”找出路

2015年,是“一帶一路”成形上路最初的“叢林時代”,中國明顯需要在國內外都能找到一條全球化、脈通世界的新商業之路。過去中國在非洲和亞洲簽訂的基於獲得大宗商品資源的雙邊投資協議,許多是非商業的,執行欠佳,甚至嚴重困死,而且很多的項目在當地也不受歡迎。而這些非洲項目所服務的國內房地產和投資的熱潮現已煙過雲散,給中國留下了種種難耐問題,如中國整體出現工業和建築業、製造業等產能嚴重、曆史性過剩、通貨緊縮以及不斷加劇的債務管理難題。

另一個核心是:中國已厭倦了積累無窮盡的美國國債和其大量的政府債券,但美國曆史240多年就是靠大舉舉債發展起來的一個大國,而新興中國現在卻偏好加大海外直接投資、加大國內基礎設施大投入,加大“一帶一路”亞洲及周邊國家大投入。北京方麵也早就表示反對美國及美元在全球金融機構的霸主地位,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改革計劃——五年多至今還被美國立法機構一手阻擋而無法改變。

在2014過去的一年,中國“習李新政”采取了三大舉措。一是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新興經濟體共同創立了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它就像IMF的克隆機構,具有很濃的象征意味;二是中國創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並將提供半數資金,亞投行目前已擁有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三是如果資金、組織以及治理問題能夠成功解決,亞投行到2020年可以每年提供200億美元貸款,與世界銀行現在承諾的每年300億美元貸款相差不太遠。三個金融與貨幣的行為,形成“鐵三角”的全球性國際新戰略格局,盡管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就形成了世界新勢力的增長遊戲規則。

然而,與“一帶一路”這部跨國家、擺脫二次大戰半個多世紀以來國際遊戲規則的重頭戲相比,這些都是助興表演。一個普遍的說法是,從西安(中國古都、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經中亞、到中東、俄羅斯和歐洲,這條現代絲綢之路將連接起65個國家、44億人口。跨度可能超越5—20年時間,才能從叢林時代——進入城鎮化——城市化的大跨越(美歐這樣的跨越都進行了上百年);海上絲綢之路的目的是將南中國海與印度洋、東非、紅海以及地中海連結起來,就是要破除美國建立的二次大戰以來的海洋新秩序。不可避免,這將要求中國將其日益增長的海軍力量投射到更遠的地方,做保障及其後盾。貨幣資金來說,將來自中國的幾家開發銀行,其中最大的兩家最近收到了總共逾600億美元的新資金,用於支持新基礎業務。中國有近4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怎樣用這4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中國尚沒有明確的方向與目標。但中國政府無疑會認為,將外彙儲備池中的資金多分出一些用於這一目的是合適、也是不容置疑的。

“一帶一路”,能否成功改變全球的經濟體係?中國倡導者說,投資的受益者和供應商必將受益於新的基礎設施、能源管道、光纖和通信係統、以及貿易壁壘的降低。人們還認為,這個計劃嚴絲合縫地契合中國的需要——這沒錯,但怎樣讓亞洲、歐洲、拉丁美洲的國家也廣泛收益?而眼前最最緊迫的是,它可抵消中國國內投資率下降、產能過剩日益嚴重的影響,為潛在的反腐運動對象提供商業上的甜頭、促使他們配合改革,促進發達沿海地區與相對落後的西部省份經濟一體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促進人民幣金融走向全球一體化,包括推進人民幣真實的國際化——全球性之難:貨幣不能自由化(指外國人兌換與使用),又怎樣走向全球化?他國不能自由進出,人家要人民幣幹什麼用?

“一帶一路”歐洲率先?

種種跡象表明,作為全球地理上的一個中國終端(另一個是拉美),歐盟也在注視著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5月6日,在華訪問的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莫蓋裏尼日前稱,在剛剛結束的中歐第五輪高級別戰略對話中,中歐雙方談到尋求發揮各自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政策,如歐洲戰略投資基金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之間的協同增效作用。“6月舉行的中歐領導人會晤,會是將這點(對接‘一帶一路’)推動向前的良機。”這是中國“一帶一路”向全球最大經濟體延伸、可能抵達最大經濟體第一大方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6日下午在會見莫蓋裏尼時表示,中國正在以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穩定增長。歐盟也推出了投資計劃。中歐將發展戰略有效對接,以改革的思路推進彼此間的合作,可以創造更大增長空間,實現互利共贏、多贏。而2014年,中國與歐盟貿易額達到4670億歐元。2013年11月21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六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中歐雙方宣布啟動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歐洲方麵當時表示,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將涵蓋投資保護和市場準入兩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