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格爾:我開始在維也納大學授課之前不久,維塞爾和龐巴維克剛剛離開學校。他們雖然不是我的直接門生,卻是最早的也最熱情的信徒,可以說是奧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說來有趣,維塞爾和龐巴維克是中學、大學的同窗,同在1872年發現我寫的《原理》,此後一同擔任奧地利的公職,一同赴德國學習兩年,然後又一塊回到奧地利擔任公職。另外,龐巴維克的妻子是維塞爾的妹妹。維塞爾不僅淋漓盡致地闡釋了我的主觀價值理論的意義,而且詳盡解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並拓展成為機會成本概念和生產要素“歸屬”理論。龐巴維克把主觀價值理論應用到了資本和利息理論中,提出了奧派資本理論的核心思想。其3卷本《資本與利息》不限於書名所示,而是一本完整的經濟學著作,標誌著奧派經濟學已經成熟。
哈耶克:按照維塞爾的說法,您的著作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阿基米德支點”。我曾給予維塞爾《社會經濟學》中的主觀主義以高度評價,認為“不僅提供了對現代主觀主義學派經濟理論的唯一係統的闡述,而且是我們這個時代經濟理論所取得的最偉大的綜合”。雖然龐巴維克的理論是從您的邏輯出發得到的一係列結論,但卻遭到您的反對。因為他把客觀維度納入分析框架,最終導致支持新古典經濟學的“靜態主觀主義”。
您指出了不完備信息對於均衡分析的意義,將斯密對經濟進步集中於分工的討論引向對知識的更廣泛討論,這一點顯然啟發了米塞斯和我,在斯密與我們之間架起了橋梁。米塞斯指出“從行動者的觀點看,知識是行動的工具”,即人的行動是主觀的,需要立基於知識的主觀性。我在他的基礎上繼續前行,發展了主觀知識理論。1936年發表的《經濟學與知識》是自己學術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由此建構起了“分立的個人知識”概念,進而確立了“知”意義上的主觀知識觀。盡管您的主觀主義有不完善之處,但門徒們從您那裏領悟出一些他們的老師自己也不曾得出的見解(笑)。
門格爾:在維也納大學,維塞爾繼承您的教授職位,邁耶繼承維塞爾的教職,而施特萊斯勒則繼承了邁耶的教職。1972年,為紀念邊際革命100周年,施特萊斯勒撰文認為邊際主義不是《原理》的要旨,《原理》是對斯密《國富論》的有意識補充。我也同意奧派研究者沃恩所下的結論,即《原理》本身不過是一項更大嚐試的組成部分。這個嚐試便是力圖回答斯密的基本問題:國民財富進步之原因何在?我的回答是知識的增長。雖然分工能增加產量,但人類真正的增加產量、經濟進步則是通過生產技術的發明以及產品種類的拓展來實現。
哈耶克:您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論述在《原理》中俯拾即是,您寫作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套經濟發展理論,而非靜態的經濟分配理論。所以,您曾經說過,自己是在一種“病態的亢奮”中寫就《原理》的。
新古典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處於主觀主義較低的或者說是靜態的層次上。在這個傳統中,經濟問題就是在各種競爭性目標下稀缺性手段的分配問題。《原理》雖然沒有否定這個觀點,但您把人類麵對的經濟問題置於更為寬廣的背景中。《原理》一書不厭其煩地舉例說明財貨及其滿足人類需要能力之間因果關係的知識的增長,是如何推動人類進步的,實際上直截了當地批評了斯密把“勞動分工深化”當做財富來源的觀點過於狹隘了。
門格爾:在《原理》中精細闡釋了物質與滿足之間因果關係的知識、低級財貨與高級財貨之關係的知識、財貨可用數量方麵的知識、貿易機會的知識、“經濟”情況的知識,以及使知識得到最佳利用的權利。在《探究》中也討論了無知問題。例如,認為“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人們確實很少能做到完整地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對於實現他們的經濟目標及其手段,也可能搞不清楚,或者會犯錯誤;“而對於他們從事自己經濟活動之背景的經濟狀態,他們的了解也是不充分的、不完整的”。同時根據是否存在錯誤、信息障礙,來區分經濟價格與實際價格。我批評了“需要經濟事務中的人‘不可能出錯’、‘全知全能’這樣的教條”,強調了“對製度的無知”。但我把錯誤和不完全知識僅當作“病理”現象,對於主觀知識的作用範圍、含義缺乏足夠認識。
哈耶克:在1960年發表《自由秩序原理》以後,我愈來愈強調無知的重要意義,認為更為重要的無知形式便是那種“必然無知”,即對未知的無知,由此形成了“無知”意義上的主觀知識觀。知識是主觀的,社會中每個決策者的知識都不同於其他人,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知識也有差異。人們從外部觀察自然現象,而從內部觀察社會現象,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滲透著理論,這與人的主觀性有關。主觀知識又是零碎地分散於社會中不同的市場參與者中的,是有關具體時空環境的知識,即那種自己後來意識到的默會知識,而這些知識很難被集中到一個頭腦或一個機構。所以,我把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歸結於知識協調問題,而且指出知識協調問題也是所有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在經濟學中知識協調可以通過價格機製來完成,這種機製能夠有效利用分散的主觀知識。市場競爭過程是個體充分利用分散信息的發現過程,也是市場價格的形成過程。
我非常重視知識理論的主觀主義特征。在主觀知識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對社會科學中的唯科學主義進行了徹底批判。唯科學主義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客觀主義、集體主義和曆史主義。唯科學主義的根本特點是把自然科學的範式運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方法中,無視社會科學認識的主體性和社會研究對象的主觀性,過多使用物理學和數學方法。在獲頒諾貝爾獎場合的演講中,我再一次強調了這個問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