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下行反而應該給員工加薪(2 / 3)

把海爾變成創業平台,這是很險的招,科層製的管理公司轉成一個創業平台,大家都捏了一把汗。我們看了之後,發現確實是冒出了一套東西出來,年輕人提出的一些東西已經開始生產了。

比如,他們發現全世界很多孕婦躺在床上很難受,隻能看看天花板。於是他們就做一個球形的投影儀,連上網,在天花板放電影,放新聞節目,放微信,第一批定單就非常好。還有很年輕的員工,說要做一種微型洗衣機,我們吃飯掉一滴油,就用它洗掉。這個東西是組織的變化,這也是創新,這個創新可以讓你的成本有競爭力。

花多少力量去建營銷渠道?中國市場很大,要建營銷渠道,投資很大,管理很困難。有的人想法會發生一個深化,不要那麼多的資源搞營銷,看看小米,跟蘋果還是有差距,跟華為還是有距離,但是它有一個長處,它能把那個價位的產品做到精益求精,這是小米的本事。

同仁堂,真材實料,一個包裝盒都是非常講究的。把毛利降下來,把售價降到比成本率高一點,賺了錢才可以投資,才可以發大財,用這個東西讓顧客覺得你的性價比高,口口相傳,這就是粉絲經濟。

小米的老板花很多時間跟粉絲去對話,大家有什麼意見,產品怎麼改善,口碑就形成了小米的銷售份額,小米不建營銷渠道,往往會形成饑餓,每個禮拜推出一款產品,多少時間就搶光了,這個公司不需要流動資金,不需要鋪底資金,不需要到處建營銷渠道,那麼利潤就出來了。

當然,雷軍久經沙場,早年在互聯網企業做了很多年,但他可不是人雲亦雲,而是把真正的商業模式改造,利人利己。它是口口相傳的,比廣告轟炸管用,對消費者行為、對市場的理解深刻,這些創新都可以對衝。大家都要占地,地就上升,大家都買能源,能源就上升,這是經濟學,這是供求。等到這個參數一變化,如果沒有創新意識,上一段打得很成功,不一定下一段還能活下,這就是產業的道理。

中國企業市場開拓能力不強

再看全球出口,由於美歐經濟的變化,所以我們就受影響,這句話是對的。但是這句話沒有全部對,金融危機之後,七個國家在全球總需求的份額下來了,七個國家差不多占68%,現在降到了45%左右,全球份額當中,新興市場的份額上來了。

問題是我們的出口目標市場,主要很大程度還依賴於發達國家,我們的新興市場國家有市場能力嗎?新興市場更發達了,跟成熟的市場差別在哪裏?有潛在的購買力,但基礎設施不行,需要的貨運不進去。

今天中國如果打全球市場,光懂工廠是不夠的。要開疆破土,沒有錢,借錢給你買中國貨。所以一帶一路是戰略性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戰略性的,這些國家跟我們沒開放之前是一樣的,窮是窮,但你看人民需要不需要製造相對比較好的東西。

我們訪問了很多人,其中有一家公司就是工商銀行,去印度就不願意去,業務機會有的是。中國人腦子裏的外國就是發達國家,去紐約,去巴黎願意去,新德裏不肯去。華為為什麼厲害,伊拉克都去,前線掉炸彈,中國就缺這股勁,有些公司市場開拓能力不強。

北大有很多學語言的學生,我說學小語種敢出去打拚,將來升職潛力最大。東盟十個國家,一個印度尼西亞一億人,拉丁美洲很大的一塊土地。春節前我去巴西開會,看了拉丁美洲的資源、人口得出的結論是潛在經濟增長率,還有很多,是我們開拓能力和創新能力沒有跟上。

中國一些民營企業把煉鋼、造碼頭帶到國外去,很受歡迎。下一步不是單純靠製造出口,是對外投資帶動,創新跟上去。

現在外向經濟,我們要認真討論,經濟如果一增長,成本一上來,就對衝不了,那是沒有前景的產業。中國企業可以請最好的工人,也可以轉型,也可以有創造力。一定要往這個方向來走,才有這個長久性,不是你提高生產力,就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