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下行反而應該給員工加薪(1 / 3)

經濟下行反而應該給員工加薪

宏觀經濟

作者:周其仁

創新可以從各個角度來解讀和探討,我想從一個非常現實的角度來講創新跟中國經濟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粗線條看今天的國民經濟,基本上就是兩個力量在對衝,一個是下行,另一個就是創新。到底衝出一個什麼結果?不但決定今年年度的增長,也決定2020年以及以後更長遠戰略目標。

為什麼創新和創業,可以對下行對衝呢?首先要理解到底是哪些力量把經濟拉下來,再看一下創新對對衝這些向下拉動的拉力可能發生的作用。

經濟下行為什麼要加薪

中國國民經濟下行是高位下行,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之前,我們的年度增長率,包括季度折成年率算是15%以上,一季度是7%,今年定的目標是7%。

下來一半的增長速度,不是一個神的力量,也不是一個自然界的力量。第一位把我們拉下來的就是全球市場的需求。金融危機發生在美國,歐債危機是歐盟,都是世界最發達的經濟體。美國、日本、歐洲是中國長期依賴出口的主要市場,過去的高速增長,進出口在裏麵起很大的作用,最高的年度進出口相當於GDP的60%、70%。

歐盟一出問題,進口一晃,出口就晃,去年3月份定的是進出口增長7%,到年終是2%。海關總署發表一個報告,有一個解釋,說中國的出口優勢不像以前那麼明顯。最重要的是成本優勢降低,我們人工貴了,土地貴了,方方麵麵的要素都貴了,經濟增長就是讓大家收入提高,反過來成本就貴了。

如果收入一提高,成本一提高,我們就打不下去了,再往後怎麼發展?今天看我們的人均所得還是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德國一個新工人的月工資是3000歐元,相當於三萬人民幣,我們現在才幾千人民幣的人工成本,我們的出口優勢就沒了,這個仗怎麼打呢?這裏麵就要研究對衝,人工成本提高還有沒有辦法提高競爭力?

我去年訪問華為,他們給大學畢業生加薪,為什麼加薪?說要招最好的人,跟今天中國大型央企要比,要招收新的人才。

在經濟下行的時候為什麼要加薪?創新可以對衝人工成本,因為做的東西不一樣,做東西的效率也不一樣。核心市場,西歐市場,不是說價格低,價格比很多國際知名品牌都不低。中國公司銷售額10%用於研發,堅持多少年收效?西歐市場強敵如林。華為有自己研發的優勢,我看過一個基站,歐洲都是空間非常緊缺,手機換代,基站布到哪裏去,沒有成熟的空間給你。華為的基站是2G、3G、4G,一個小小的盒往那裏一放,全通了。

華為15萬人,5萬都是外籍,在哪個國家用哪個國家的人,用這個市場價格的人,工程師有的是貴的,為什麼能用呢?這就給我們所有企業一個啟示,不要籠統地說人工貴了,所以我們就不行了。人工貴了,如果生產力沒有相應地提高,當然就吃緊。我們靠什麼提高生產力?就是靠研發和科學技術。

我跟很多企業的老板講,加個薪水你都覺得費勁,就別當這個老板。再過五年,中國人均收入還要增長,中國的藍領工人的工資還要上漲,工資上去就打不動了,你到蘋果公司看一看用什麼工人,用什麼工程師。

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工成本上升,購買力就強了,國內市場就厚了,倒過來支持生產。你的生產率比工資上升慢,你在競爭人力的市場中就是劣勢。再就是工資一漲,你就沒有利潤,你就打不下去。不能籠統地認為由於我們人工成本高,所以我們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就開始乏力。其實是我們創新沒有跟上,好多產品,好多領域是可以打的。

創新改變組織形態

當然創新也可以是改變組織形態的。我去海爾考察,海爾是一個大型的、傳統的、管得很好的中國家電企業。公司大管理就會遇到麻煩,比如很多一線的想法到不了老板這裏來,海爾的年輕員工有想法,層層報,層層批,中間會扼殺很多的年輕創意。

於是,張瑞敏決定,公司形成一個創業體製,你有想法提出來,有幾個人願意合夥跟你幹,公司就給你配一點錢讓你創業,不需要層層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