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範滂,得先說說東漢末年的“黨錮(禁錮)之禍”。
東漢從光武帝劉秀開始,提倡儒家學說,崇尚氣節、操守。在朝在野的,都勇於議論朝政,針砭時弊。但到了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政混亂腐敗,一大批正直的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仍然沿襲著光武帝時的風氣,勇於直諫。這就觸怒了宦官們,他們以“結黨營私、詆毀朝廷、以圖謀反”罪,在全國進行了大搜捕。一些被誣陷為同黨的人,都遭流放,關押,殺戮,史稱“黨錮之禍”。公元166年,宦官發動第一次“黨錮之禍”。公元169年,又發動了第二次“黨錮之禍”,這一次是徹底的誅除行動,有一百多人被殺,六七百人被流放、關押。大書法家、經學家、文學家蔡邕為人正直,敢於抨擊弊政,被宦官曹節誣告,結果免官流放。張儉因揭發宦官侯覽的罪惡,被通緝。他與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逃到孔家,被孔融相救,逃出虎口。而孔融與孔褒因窩藏逃犯被抓進監獄。
範滂任清詔使時,是貪官汙吏的克星。有一年冀州鬧災,他前往視察。那州官是個有名的貪官,聽說範滂要來,嚇得丟下大印就逃。範滂在太尉府任事時,曾一次劾奏二十幾人,並說:“農夫除草,穀必然長好;忠臣除去奸臣,朝政就可以清明。如劾奏有錯,願被斬首示眾。”然而,盡管他“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但因時政實在太腐敗,宏誌難展,範滂毅然辭職回河南老家。河南太守吳導欽佩他的為人,聘他為功曹,主管人事。範滂利用手中的權力,力薦仁義之士,排斥依靠宦官勢力混進官府的人。宦官們因此對他恨得咬牙切齒。
公元166年的一天,吳導忽然接到要捕拿範滂的命令,罪名是與李膺等人糾集太學士反對朝廷,蓄意謀反。吳導在內心裏也非常痛恨宦官們的胡作非為,他怎下得了手捉拿範滂?他懷揣逮捕令回到家裏,夫人見他悶悶不樂,問他原因。他將逮捕令給夫人看,並問:“我決心抗命,夫人能理解我嗎?”夫人聽了他的話,不但不反對,反而握住丈夫的手說:“我願與君風雨同舟!”
縣令郭揖也接到了命令,他也不願去抓捕範滂。範滂知道了這些情況,主動跑來縣府找郭揖。郭揖見範滂竟然上縣府來,非常吃驚:“你怎麼還不躲起來?難道不知道朝廷要抓你嗎?”
“我知道吳大人和你都不肯抓我,我怕連累你們,所以主動前來投案。”範滂說。
“天下如此之大,何必束手就擒。這官我也不要當了,與你一起遠走高飛!”郭揖被範滂的行為感動,將官印取出,丟在桌上,拉著範滂就走。
“不行,我和你逃走了,吳大人逃不出他們的毒手。我也不忍心讓老母、妻兒跟著我過顛沛流離的日子。我想我一死,這場災禍興許就過去了!”範滂力勸郭揖依舊留在任上,也好“有個照應”。
郭揖拗不過範滂,隻得含淚給他戴上枷鎖,押往京城。
上路那天,全縣上萬老百姓湧到街上送行,人們一邊流淚揮手告別,一邊痛罵那些可惡的宦官們。範滂看到這情景,心裏非常激動:“我範滂雖然三十二歲就要死了,但死得其所,死得無怨無悔!”
他的老母親也趕來送行了。範滂最不忍心看到白發母親悲痛欲絕的樣子,他跪在母親腳下,流著淚說:“孩兒不孝,不能再奉養您老人家了。”
老母親深明大義,她強忍著眼淚,將兒子扶起,朗聲說道:“兒啊,你今天能和李膺、杜密(皆為反宦官的領袖)一起赴難,就是死而無憾。人生在世,有如此名聲,何必求長生!”
在旁的人無不欷歔落淚。
名師點評:
“範滂別母”既表現出了範滂的孝道,又使我們感受到範母勉兒就義之慷慨、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