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金城公主入藏和親(1 / 1)

吐蕃為都鬆芒波傑去世所派出的告哀使來到唐王朝的時候,已經是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在位的已不是武周王朝的武則天,而是複辟的唐王朝中宗皇帝李顯,他為都鬆芒波傑舉哀並廢朝一日——理所當然的,吐蕃的讚普也已經換了新人,他就是嘉祖茹,都鬆芒波傑與王妃深氏讚姆多的兒子。據各種史籍的記載對照,嘉祖茹應該生於公元698年,他是在諸多兄弟之間的王位之爭中,憑借祖母沒廬氏墀瑪倫的支持即位的,即位時已經7歲。

神龍三年(公元707年)三月,吐蕃攝政沒廬氏再派大臣悉薰熱前往長安,“獻馬千匹,金二千兩”,再次為讚普求婚。四月,吐蕃王後的人選最後確定為雍王李守禮的女兒,她同時被冊為金城公主。

雍王李守禮,是李治與武則天次子章懷太子李賢之後。但是金城被選中聯姻時,她的父親李守禮還隻是個光祿卿,尚未封王。

算起來,章懷太子李賢是金城公主的祖父,他在34歲時被武則天迫令自殺,後來陪葬乾陵。直到中宗駕崩、睿宗李旦即位,李賢才獲得追諡為皇太子。武周時期,李賢的3個兒子光順、守禮、守義和叔父李旦的兒子們一起,都被祖母幽閉在宮中,直到李旦重為相王之後才被放出宮。中宗死後,李守禮於唐景雲元年(公元710年)被封為邠王。睿宗朝以後,李守禮官運亨通,在兩個兄弟死後繼承了父親李賢當初“雍王”的封號,官兒也從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幽州刺史、單於大都護、司空一路幹了上去。隻是此君少年時吃了太多政治上的苦頭,對做官掌權沒有太強烈的欲望,一心隻想遊獵享樂,果然倒也在這上頭幹出了一番成就:光是兒子就生了60多個。玄宗時期他的奢侈更上層樓,以至於不知勤儉為何物的諸王都忍不住要勸他省著點用。李守禮卻理直氣壯地反駁道:“我怕什麼?我是天子之兄,不怕花光了錢之後死了沒人埋。”於是他的享樂人生一直如此繼續到70歲壽終正寢為止。

在數以百計的兒孫群中,除了親生女兒金城公主嫁做吐蕃王後之外,李守禮還有一個孫女嫁為回紇王妃,封毘伽公主。

唐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八月,隨著吐蕃小讚普的逐漸長成,吐蕃再次遣使勃祿星入唐,帶來了吐蕃國書及沒廬氏的禮品。這一次的禮品帶有明顯的親家意味,遍及皇帝、皇後、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等人。這預示著聯姻的時間已經越來越近了。同年十一月,吐蕃再次派大臣尚讚吐使唐,專程前來迎婚。

於是,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正月,剛剛過完元宵節,中宗便選定了左曉衛大將軍、河源軍使楊矩為金城公主的送婚使。正月二十八日,在家鄉度過了最後一個新年的金城公主沿著文成公主的足跡,踏上了漫長的入藏之路。

金城公主入藏這年,赤德祖讚(即嘉祖茹)已經13歲,金城公主的年齡雖沒有確切記載,推想也應該是與赤德祖讚相仿的。

對於此次聯姻,唐中宗非常重視,他親自為年幼的侄孫女送行,一直送至始平縣(今陝西興平)才停下車輦,目送金城的車隊遠去。

將始平縣改為“金城縣”,分手之地為“鳳池鄉”“愴別裏”,並免金城縣百姓徭賦一年。然而中宗在此時犯了一個絕大的錯誤。不知出於何種因素考慮或者是他確實對金城公主依依不舍,一個月後竟主動提出將唐王朝的河源九曲之地贈予吐蕃,追加為金城公主的陪嫁。這個不知輕重的決定成為後來唐蕃之間頻頻爭戰的重要導火索。

假若說從前唐蕃之戰隻是為其他邦國而起的摩擦的話,此後卻成了雙方直接的對陣。

名師點評:

和親也是一種外交手段,是一種國家之間關係緩和的手段。這時候的吐蕃,國勢處於上升階段,開始向東北方向擴張。公元663年,祿東讚親占領吐穀渾全境,吐穀渾亡國。

當時的青海東部早已為唐控製。吐穀渾失國,唐與吐蕃失去了緩衝地帶,直接交界。吐蕃的擴張勢頭,對唐造成了一定的軍事壓力,雙方軍隊經常在日月山一帶發生衝突。唐蕃關係持續惡化。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結婚,是文成公主嫁往吐蕃70年後,唐和吐蕃第二次和親,不僅促進了兩族關係的密切發展,而且使漢文化又一次大規模輸入吐蕃,更進一步推動了吐蕃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