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吐蕃王朝的締造者鬆讚幹布(3 / 3)

鬆讚幹布對周邊各國,采取了睦鄰友好的政策。他在位期間,把堅持發展與唐的親密關係,作為締造強大繁榮昌盛的吐蕃王朝的基本國策,使吐蕃和唐朝的關係極為和睦,雙方之間互敬互助,加強了彼此的友好情誼。盡管後來雙方的統治者屢次失和,但兩族的傳統友誼卻一直繼續下來,雙邊使節往來與年俱增,絡繹不絕,並在往返的信件中經常提到相互“雖雲兩國,實若一家”“舅甥修其舊好,同為一家。”據粗略統計,自貞觀八年(634年)至會昌六年(846年)的212年內,雙方遣使來往達到200餘次之多,平均近1年就有1次。為了便利交通,吐蕃境內進一步完善了驛站製度,“百裏一驛”,驛有“量頓官”,對唐使“接待殷勤,供應豐厚。”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遠征遼東無功而還,心情很不好。鬆讚幹布立即派祿東讚入長安上奉表文,申言自己是唐太宗的子婿,並獻上用黃金鑄成的“金鵝”一隻,“高七尺,中可實酒三斛”,作為吐蕃對唐友好的表示。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使臣王玄策應差赴西域途中在中天竺被劫,大部分隨從被殺,所攜財物被搶一空,王玄策隻身逃往吐蕃,請求討賊。鬆讚幹布聞訊立即派出精兵千餘人,又請泥婆羅出騎兵7千多人協助,由王玄策指揮,擊敗了中天竺劫賊,虜其王執獻長安,再次體現了唐蕃間的互助友好關係。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太子李治即位,他授予鬆讚幹布“附馬都尉”之職,封爵“西海郡王”。鬆讚幹布對唐朝新君即位當即上表效忠朝廷,致書唐朝宰相長孫無忌表示:如果在朝廷內部或外部有人想借太宗新喪和高宗新立之際而發動叛亂,他將親自點兵赴難,共同討伐叛賊。並獻金銀珠寶15種,請置太宗靈前。唐高宗李治對鬆讚幹布的忠心大為欣賞,特加封他為“賨王”,下令雕刻鬆讚幹布的石像,與其他業績昭著的王公將相的石像一道列於唐太宗墓陵旁邊,以示對他的最高獎賞。

永徽元年(650年),鬆讚幹布在34歲的盛年時去世於邏些。

唐高宗十分傷感,派將軍鮮於匡濟前往吊祭。鬆讚幹布的一生,穩定內部,鞏固王權,結束長期分散的局麵,統一吐蕃王朝,建立了強盛的奴隸政權;推行睦鄰友好政策,積極與唐皇室聯姻,推進藏漢之間親密關係的發展,為藏族社會的進步和藏民族的發展壯大,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祖國內地與吐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鬆讚幹布是西藏曆史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藏王。他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吐蕃王朝。鬆讚幹布為鞏固統一,曾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遷都拉薩並建造布達拉宮;把西藏劃為六大行政區域;推廣佛教;創製文字;與唐王朝和尼泊爾聯姻,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並建成大昭寺、小昭寺;統一度量衡製度;鼓勵眾民開墾荒地;保護水利資源;開山修路以促進貿易等。這些對發展吐蕃的經濟、文化、佛教、醫藥等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藏族曆來十分敬重鬆讚幹布,他不僅被視為觀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另兩位法王是赤鬆德讚和赤祖德讚。

名師點評:

鬆讚幹布傳奇的一生為穩定內部,鞏固王權,結束長期分散的局麵,統一了吐蕃王朝;與唐皇室聯姻,推進了藏漢之間親密關係;為藏族社會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