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下次你告訴別人犯錯的時候,請記住蘇格拉底的這一有效的法則,問些溫和的問題--一些能引發別人作出是反應的問題。
智慧經:
讓對方說是,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做人手腕。
如果你想使人信服,就應該記住讓對方很快的回答“是”。
開始的時候就讓對方說“是”,唯有如此,才能將對方導向正麵方向。
7.用信任換取忠誠
管理者一般都希望屬下對組織有一種強烈的忠誠感。忠誠是相互的。如果管理者都能夠信任自己的屬下,就能夠得到屬下的這種忠誠。對一個企業而言,如果經理期望屬下對自己忠誠,經理就必須對屬下完全的信任。
如果你的領導懷疑你的能力或其他毛病時,你一定會不高興,要找領導論理,脾氣溫和者從此會士氣大消,如毒辣者,會暗懷在心。這些都屬於“疑”字,不徹底解決會鬧起矛盾,給公司帶來極不好的影響。因此,作為公司領導,一定要引以為戒,要有寬宏大量的氣概,切記:展示信任,換取忠誠。
信任可以增強下屬的責任感。作為管理者,隻有對下屬充分地信任,以信任感激勵下屬的使命感,下屬才能更加自覺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盡職盡責。
信任可以增強下屬的主動進取精神。《尋求優勢》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實際上,沒有什麼東西比感到人們需要自己更能激發熱情。”信任就意味著放權,管理者因信任下屬,也就敢於放權,下屬得到了工作的主動權,就能放開手腳,積極大膽地進行工作,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信任可以使人才脫穎而出。人才的成長不僅在於他內在的素質,也依賴於外在的條件,“時勢造英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環境條件在人才成長中的重要性。下屬一旦受到上司的信任,就會產生一種自我表現的強烈欲望,充分調動自身的潛能,把工作幹得好上加好,以贏得上司更大的信任。因此,選拔與重用是加速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
信任可以留住人才。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人員流動是正常的和不可避免的,但人才的流失,對組織是有害的。信任是管理者的良好品格,會像磁石一樣吸引住人才:猜忌、多疑則是一種病態心理,最容易導致人才的流失。
劉備被曹操追至當陽長阪坡,有人說趙雲投奔了曹操,劉備馬上說:“趙雲是知交故友乃忠義之士,在患難之際,決非二意。”結果,趙雲救回後主而歸。
對屬下信任,他才鞠躬盡瘁,因為你肯定他的奉獻,衷心欣賞他的才華,把他視為朋友兄弟。作為領導,不能信聽謠言或說三道四,無故懷疑屬下的能力和才幹,都是對工作不利。
對屬下的信任,可展示領導廣闊的的胸襟,能換取屬下對你的信任與尊敬。領導信任屬下,可刺激屬下竭盡全力搞好工作,辦好事情、屬下認為誰也不願在別人麵前丟麵子,顯得自己無能,得到領導人信任,正是表現自己的極好機會,抓住機遇誰也不願放過。所以領導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取得屬下忠心的有效措施。
當然,對屬下體現信任,就是用人不疑。這個“不疑”是建立在自己擇用人才之前的判定、考核基礎上的。不用則罷,既用之則信任之。管理者隻有充分信任屬下,大膽放手讓其工作,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讓他獨立地發揮才幹,即委之以事,就要有放手讓權的氣魄,才能使屬下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從而激發屬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派大臣樂羊率軍去攻打中山國。因為中山國國君的重臣樂舒恰是樂羊的兒子,所以朝廷中私論頗多,認為樂羊雖會打仗,但這次可不會全心全意為國盡忠了。樂羊在抵中山國後,決定用圍而不戰的戰術攻城,所以一連數月,不動一兵一卒。於是私論成了朝論,彈劾他的奏章像雪片似地飛到了魏文侯的手中。魏文侯不動聲色,反而派遣專使帶著禮品、酒食遠道去慰問樂羊,犒勞他指揮的軍隊。流言愈益沸騰,魏文侯索性大興土木,給樂羊建了一座漂亮的別墅。終於,樂羊按計劃攻克了中山國,得勝回朝。魏文侯特意為樂羊舉行盛大的慶功酒宴,並賞給了樂羊一個密封的錢箱。樂羊回到家後打開一看,不禁感動萬分。原來,箱子裏裝的不是魏文侯賞給他的金銀綢緞,而是滿滿一箱在他攻中山國時大臣們彈劾他的秘密奏章。樂羊這才明白,如果不是魏文侯的全力庇護,不是魏文侯對他的這種超乎尋常的信任,不要說攻打中山國的任務不能完成,就是自己的性命,恐怕也難以保住了。
做到用人以信、用人不疑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除了能運用自己的權力給人創造發揮才幹的條件外,還要能在流言如矢的情況下,持信而不移;並且在遇到困境時,能與下屬同甘共苦,共患難;並不隻是以消極的態度等待其發揮才幹、創造佳績,而是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其中,增強其信心,扶助其毅力,以其事代其成,因此,這種用人以信的品德,同時也體現為寬廣的胸懷、臨難不苟的氣度、高瞻遠矚的眼光。這當然是為政者的一種素質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用人用到魏文侯那樣的水平,那是不會發愁求不到賢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