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希望你的批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一個人犯錯後,最難以接受的就是大家的群起攻之,這樣勢必會傷害他的自尊心。怎樣批評,實際是一種說服的技巧,是一門溝通的藝術。批評的目的意在打動對方,使得對方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而不是貶低對方,即使你的動機是好的,是真心誠意的,也要注意方式和場合等問題。
良藥苦口利於病,但在現實生活中,扶正匡謬的批評的確不如良藥那樣為人所樂於接受,甚至成了難以下咽的“苦藥”。開展企業內的批評報道尤非易事,上下左右,利益利害;磕磕碰碰,枝蔓牽扯,批評幾乎真成了猶抱琵琶半遮麵的“京城女”了。批評得好,人家接受;反之,麻煩纏身,成了“不受歡迎的人”。因此,批評要學會變“害”為“利”,使硬接觸變成軟著陸,即在“苦藥”上抹點糖,看似失去了鋒芒,但卻藥性不減。
李明進公司不到兩年就坐上了部門經理的位置,但是有個別下屬不服他,有的甚至公開和他作對,錢誠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從李明做了部門經理之後,錢誠經常遲到,一周五天,他甚至四天都遲到。按公司規定,遲到半小時就按曠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資的。問題是,錢誠每次遲到都在半小時之內,所以無法按公司的規定進行處罰。李明知道自己必須采取辦法製止錢誠這種行為,但又不能讓矛盾加深。
李明把錢誠叫到辦公室。你最近總是來的比較遲,是不是有什麼困難?沒有啊,堵車又不是我能控製的事情,再說我並沒有違反公司的規定呀。我沒別的意思,你不要多心。李明明顯感覺到了對方的敵意。如果經理沒什麼事,我就出去做事了。等等,錢誠你家住在體育館附近吧。是啊。錢誠疑惑地看著對方。那正好,我家也在那個方向,以後你早上在體育館東門等我,我開車上班可以順便帶你一起來公司。沒想到李明說的是這事,錢誠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說:不,不用了……你是經理,這樣做不太合適。沒關係,我們是同事啊,幫這個忙是應該的。李明的話讓錢誠臉上突然覺得發燒,人家李明雖然當了經理,還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這種消極的行為,實在是不應該。事後,錢誠雖然還是謝絕了李明的好意,但他此後再也不遲到了。在批評的過程中,適時地采取先表揚後批評的方式,使得對方能樹立改正錯誤的信心,樹立全新的自我形象。因為他從你那裏得到的信息是,自己是有優點的,即使有錯誤也能很容易地接受批評,並很快地改正。所以批評的藝術可以被稱之為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修養。
批評和罵人不同,它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罵人是氣急敗壞的表現,是無賴的表現,這不需要多大水平,在大街上扯個潑婦,肯定能罵得十分出彩。隻是,罵人的行為除了讓被罵者受傷,或者被路人恥笑之外,沒有多少意義。而批評不同,批評的過程是批評者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站在一定的高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對人與事進行的一場論證過程,它應該有著嚴謹有力的邏輯。因此,我們是萬萬不可把罵人的行為扯進批評的範疇內。
批評別人,就要給別人服氣的理由。我們作為批評者,就首先要加強自己本身的文化修養,對批評的人和事情,要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見解,要公正的看待問題,而不能根據黨同伐異的態度去行事。在批評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持自己個人的意識形態,有自己的鑒別能力。然後,通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真誠地向批評對象提出自己的意見,並指明他應該去努力的方向。隻要我們的見解是正確的,意見是真誠的,態度是誠懇,別人又怎會不接受批評呢?
批評,顧名思義既要批也要評。批是批判,評是評價,當然也可以解釋為好評。不管怎樣,不能光批不評。
在批評的過程中,我們決不可以隻批評不表揚。因為不管是人還是事,畢竟都還是有一點優點的。但這麼說,也決不是鼓勵大家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先來一段表揚,在表揚以後再來一個但是,但是的後麵加上一串的批評。這麼樣的批評隻能讓別人覺得我們虛假。就比如我們是老師,我們要批評學生的懶惰行為,我們可以這樣來批評:你很聰明,請以後勤奮點。而不要這麼說:你很聰明,但是你很懶惰。這兩種批評方式看著沒多大區別,但前一種批評方法已經在表揚中提出了自己對學生的要求,而後一種效果和第一種相比如何,大家肯定是心中有數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