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守信譽”,就是說到一定要做到。這聽起來既簡單又合理,但是絕大部分人就是做不到。假如一個人兌現了他曾經許過的所有諾言,他一定會成為一位鶴立雞群般的傑出入物。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聖人接觸別人,小心言行,不為防人,隻為防口。人之口舌軟而無視,人與人之間,舌之作用可當得半個人。身處高位的人,一咳嗽一眨眼都會引起下屬的關注。
五出祁山時,諸葛亮鑒於前幾次出祁山所導致的久戰兵疲,采納了長史楊儀的建議,把兵力分為兩部分,輪番出擊。第一批兵力率先出征,過了一百天再由第二批兵力替回,第二批兵力出征百天後,再由經過休整的第一批兵力替回,如此循環輪換,保證了軍隊士氣的持久。為使輪番出擊的戰術得以順利實施,諸葛亮明令規定:“違限者按軍法處治”。
兵出祁山後,後方糧草屢摧不到,營中缺糧。諸葛亮攻下鹵城後施計搶割隴上麥,用來補充軍糧。然後,又在鹵城外設下伏兵,擊敗魏軍的偷襲。司馬懿發檄文征調雍、涼二州的20萬人馬前來助戰。此時,蜀兵輪換期已到,後方漢中的兵馬已經出了川口,送來公文,隻待會兵交換,諸葛亮傳令前線軍兵返回後方,征戰百日的士兵們各個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正在這時,孔禮引領的雍、涼人馬20萬已經來到,與郭淮會合,去攻襲劍閣,企圖截斷蜀兵的歸路。司馬懿親自率兵攻打鹵城。蜀兵聽後都很驚恐,形勢危急。楊儀建議諸葛亮變通一下,先留下舊兵退敵,待新兵來到再換班。
諸葛亮斷然說:“治國治軍必須以信為本。老兵們歸心似箭,他們家中的父母妻兒也盼親人回來望眼欲穿。我怎麼能因一時的需要而失信於軍民呢?”說完,下令各部,讓服役期滿的老兵速速返鄉。
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們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隨後,一個個熱淚盈眶、激動不已。這一來,老兵們反而不走了,“丞相待我們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際,我們要奮勇殺敵,報答丞相!”老兵們的激情對在役的士兵更是莫大的鼓勵。蜀軍上下,群情激憤,士氣高昂。
五出祁山,諸葛亮雖然沒能取得預期的功績。但他設計誘殺了魏軍大將張合,又在形勢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平安地率領蜀軍撤退回國,這不能不說有4萬服役期滿的老兵的功勞。
司馬光曾經說過:“信義,是君王的最大法寶。國家靠人民保護,人民靠信義保護,不講信義,就無法使喚人民,沒有人民,就沒有辦法守衛國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騙天下之人;稱霸天下的人,不欺騙鄰國;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不欺騙自己的臣民;善於持家的人,不欺騙自己的親人。如果上麵不相信下麵,下麵也不相信上麵,上下離心離德,最終導致失敗。這豈不是太可悲了嗎?”
早在南朝範曄的《後漢書》中就有這句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語道出了待人以誠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一個誠實的人是值得信賴的,他不會當麵說別人的好話,背後卻陷害人。他不會違心地騙取他人的好感,換來對方對自己的信任,而達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誠實的人是光明磊落的,他的心靈毫不遮掩地向朋友、同事等開放,他忠實於自己,也忠實於別人。
古往今來,“誠信”一向被中國人視為修身之本,是待人處世的道德規範。這也是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中所重視的“賢能”的一個重要標準。儒家思想強調“民無信不立”,宣揚“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要求商人要“篤實至誠”。從商品經濟發展史來看,無論中外,商品經濟越發達,商業精神越旺盛,就越是恪守信用。“無商不奸”這句話並不能反映商業的本質,也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其實,商的本質是信,而不是奸。因為成功的企業家都清醒地認識到:惟誠與信,才會給企業、給企業家帶來較高的信譽。
台灣聲寶董事長陳茂榜,他的創業成功,憑的不是充足的金錢,而是靠兩個字---“誠”與“信”。
當他24歲時,他以100元開了家電器行,由於資金不足,他隻好以50元為一單位,分別分給兩家電器中盤商做保證金,然後向他們提貨來賣。
由於陳茂榜做人誠實,做生意時特別講究信譽,因此,這兩家中盤商都很信任陳茂榜,所以50元的保證金隻不過是一種形式,其實陳茂榜向他們所提的貨高達500元,即保證金的十倍,由此可見,“誠”與“信”有時比之金錢更有價值。
做生意第一要訣就是誠實,隻有真誠待人,才能做成大生意。弄虛作假,隻能是一錘子買賣,終究是要弄巧成拙、慘遭失敗的。在當今,作為一個企業家,更應以誠信為本,那種開空頭支票、許願輕諾,最終隻能失去信任。
對於企業來說,聲譽和信用是生命之本。縱觀現代企業中那些在競爭中被淘汰的公司,十有八九是因為企業的聲譽和信用受到了懷疑或否定所導致。所以,許多知名企業家經營之道中將企業的聲譽和信用放在首位,充分顯示了他們在商業競爭中所具有的遠見卓識。
假如你想要創立一項長久而富效益的事業,就必須準備長期與別人合作。你的產品,加上你執行守信用原則的能力,將決定著你能否在長期的經營中取得成功。如果你想要事業長盛不衰,就必須塑造這樣的成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