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方中有圓,圓內有方(3)(1 / 3)

洛克雖然並不認為羅斯的造謠能夠嚴重傷害他的生意,但還是使他心生無名之火。

有一天,羅斯使洛克失去了一份3萬噸水泥的訂單,洛克非常憤怒,去見牧師,但牧師勸他以德報怨、化敵為友。

於是洛克在一次酒會上將他的一位顧客介紹給了羅斯。因為他的顧客所需要的水泥型號不是他公司所能生產的,卻與羅斯生產出售的水泥型號相同。同時羅斯並不知道有這筆生意。

洛克的做法讓羅斯大吃一驚並非常尷尬。羅斯難堪得說不出一句話來,有陣子結結巴巴說不出話來,他發自內心地感激洛克的幫助,他停止了散布有關洛克的謠言,而且同樣把他無法處理的生意也交給洛克做。

後來,舊金山所有的水泥生意已被他倆壟斷了。

“不要報複,化敵為友”,無疑是洛克在這一過程中取得的最寶貴的經驗。

報複是甜美的、快意的。給小人予以迎頭痛擊,想來該是多麼痛快。既然你已在想像中嚐過報複的甜美,就趕快丟掉它。

你如果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胸襟,一定會取得更驚人的成功。

感謝敵人和對手吧,因為正是他們使你變得偉大和傑出。

智慧經:

成功者90%的成就來自他的“敵人”。

對手緊逼,所以我們飛翔;對手出色,所以我們拔萃。

成功者總是把對手當做夥伴,在競爭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他們認為對手不僅是敵人,也是學習的對象。他們會向對手祝願成功,攜手走向輝煌。

6.仁慈是一種美德

人們常常把仁慈理解為同情關心弱者,仗義疏財,賑濟貧民等經濟行為。《古蘭經》的教誨不但擴大了仁慈行為的外延,而且深化了它的內涵,即仁慈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給予與援助,更是一種精神上的理解與寬容,甚至是現代人們謀生發展的一種手腕。

仁慈是一種美德,應該是沒有錯的。一般情況下,仁慈的體現是強者對弱者和善的態度是仁慈,因為強者有,弱者無,如果弱者想向強者展現仁慈怎麼做才得體呢?曾有一部‘角鬥士’的電影,當角鬥士把欲陰謀殺害他的對手打倒的時候,沒有殺死敵人,看台上的觀眾響起了熱烈的歡呼,他是仁慈的角鬥士的讚美聲不絕於耳,那麼這仁慈是什麼換來的呢?仁慈給人的感覺是好說話的,可以從仁慈的人身上得到更多的利益,和仁慈的人在一起會更安全,仁慈的人好欺負,就算欺負了他也不會有什麼報應的,那麼仁慈的人就是完全被動的受害者,仁慈錯了嗎?

不,答案是否定的,仁者無敵。套用佛教的話,仁者無敵就是慈悲。無敵是慈悲的一種體現,一個人慈悲就沒有敵人,以慈悲心對待所有怨害。

“仁者無敵”這是梁惠王在向孟子請教如何為政時,孟子說的話。有一次,梁惠王向孟子請教如何才能為國雪恥複仇?孟子說,隻要能夠施行仁政,以民為本,那麼人民就會心甘情願地為國效力。而敵國隻是壓迫和剝削百姓,如果大王出兵征討他們,必然是“仁者無敵”

事實上,孟子的“仁者無敵”這句話,不僅僅是講治國者的修養,其中的道理也同樣適用於每一個人。就個人而言,道德人格的魅力也是具有強大的感召力的。人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仁者,也就是有仁德的人。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也就是說,所謂的仁者,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之道。

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借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借我們仁者無敵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老太太,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家賣雨傘,二女兒家賣帽子,晴天的時候她就想大女兒家的雨傘賣不掉,陰天的時候她又想二女兒家的帽子沒人買了,於是每天發愁,她有個鄰居知道了對她說:晴天的時候你可以想二女兒家的帽子好賣了,雨天的時候你可以想大女兒家的雨傘賣得好啊。果然,這樣想了,老太太每天都很開心。

這時候的仁,又是一種從容和樂觀了。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麵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麵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隻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樂觀的內心,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就可以戰勝所謂的敵人了。

俗語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也有人說,在曆史上,像嶽飛這樣的好人竟因莫須有的罪名而死,而如秦檜此類叛逆卻得到了富貴,這豈不是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背道而馳嗎?然而,“富貴”的背後是遺臭萬年,犧牲的背後卻是永垂不朽,你會選擇哪一樣呢?

《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水善於利萬物而不爭”。這是說水之所以善是因為它有利於萬物生長並不爭功。是啊!為善的人就如同水一樣滋潤萬物卻不邀功,這不能不說是為善之人的另一可貴之處。

聞名世界的日本“拉鏈大王”吉田忠雄有一句名言:“如果我們散布仁慈的種子,給予別人以仁慈,仁慈就會循環給我們,仁慈在我們和別人之間不停地循環往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