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本是江浙杭州的一個小商人,他不但善於經營,也會做人,頗通曉人情,懂得“惠出實及”的道理,常給周圍的人一些小恩惠。他不滿意目前的這種小打小鬧,他一直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他心裏一直在盤算,在中國,一貫重農抑商,單靠純粹經商是不太可能出入投地。大商人呂不韋另僻蹊徑,從商改為從政,名利雙收,所以,胡雪岩也想走這條路子。
王有齡--杭州的一個小官員,一直想往上爬,又苦於沒有錢作敲門磚。胡雪岩與他也有些來往,隨著交往加深,兩人發現他們有共同的目的,隻是殊途同歸。王有齡對胡說:“雪岩兄,我並非無門路,隻是手頭無錢,空手總是套不了白狼。”胡雪岩說:“我願意傾家蕩產來幫助你。”王有齡說:“我富貴了,決不會忘記胡兄。”
於是,胡雪岩變賣了全部家產,籌集了幾千兩銀子資助王有齡。王去京城求官後,胡雪岩仍舊操其舊業,對別人的譏笑並不放在心上。
沒過幾年,王有齡穿著巡撫的官服登門拜訪胡雪岩,問胡有何要求,胡說:“祝賀你福星高照,我並無困難。”
王有齡非常講交情、重情義,他利用職務之便,令軍需官到胡的店中購物,這樣,胡的生意越來越好、越作越大。他與王的關係也更加密切起來。
後來,太平軍占領了杭州,王有齡上吊自殺。沒有了王有齡這個後台,胡雪岩並沒苦悶多久,他要重新尋找支持者,他看中了新任的浙江巡府左宗棠。他拿出一部分銀子,為左的湘軍辦糧餉和軍火,贏得了左的好感和信任。結果,隨著左宗棠權力的升高,胡雪岩也是吉星高照,被左宗棠舉薦為二品官員,成為大清朝唯一的“紅頂商人”。
除了本身的經商才智,胡的成功還靠他的練達的社交能力,他善於製造機會和利用機會,更知道利用人情世故,懂得吃虧,令朋友信賴他的寬厚和真誠.他也深知,今天,他給朋友的是一滴水,他日,朋友將以湧泉來相報,古人早就說過“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瑤琚”,胡就是以吃虧來交友,以吃虧來得利的。
因為吃虧,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則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虧,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卻欠了你一個情,在友誼、情誼的天平上,你已為自己加了一個籌碼,這是比金錢、比財富更值得珍視的東西。
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相鄰,兩國在邊境上都設有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裏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非常好;而楚國的亭卒懶惰,西瓜秧自然長不好,與對麵西瓜田的長勢沒法比。
這使楚國的亭卒覺得很沒麵子,有一天夜裏偷跑過去,把梁國亭卒的瓜秧都給扯斷了。第二天,梁國的亭卒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並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
宋就說:“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身,那麼,我們為什麼再反過來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起來,而且,你們這樣做,他們一定會知道的。”
梁國的亭卒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
楚國的亭卒發現自己田裏的瓜秧的長勢一天比一天好,仔細一觀察,發現每天早上瓜地都會被人澆過水,而且是梁國的亭卒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感到十分慚愧,不由得非常敬佩梁國的亭卒,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被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所感動,特備重禮送給梁王,既表示自責,也表達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智慧經:
吃虧時,至少要讓對方明白,讓對方意識到,你吃虧是為了幫助他。
吃虧要吃在明處,否則就是白吃,結果是“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
想讓別人欠個人情給你,就要學會吃虧。
虧要吃在明處,吃在暗處就是白吃了。
4.不露聲色表現自己
一個潛質優厚的員工,猶如一個豐富的寶藏,你的老板顧不上或是不懂去開發時,就需要你恰當地表現自己。
有一個年輕人,在單位一直不被重用,他借單位集體到西湖春遊之機,拜訪了高僧慧明。他對慧明說:“我是一個名牌大學的本科生,已在單位辦公室兢兢業業幹了8年,比我學曆低、年齡小、進單位晚的都得到了提拔重用,可我一直是個辦公室一般的文員,請高僧指點迷津。”
聽了年輕人的話,慧明雙手合掌道:“你在工作上對自己如何定位?”
年輕人說:“我老爸告訴我,做人不能太露鋒芒,出頭的椽子先爛。我認為很有道理。”
慧明站起身對年輕人說:“請隨我到對麵的景點看看吧。”
年輕人跟著慧明走出寺院,在湖邊找到寺裏的快艇,然後發動小油門慢慢前行。
與他們同時起航的一艘快艇加大馬力,似流星劃過天空,在碧綠的湖麵犁出一道白線;晚於他們起航的大遊船“嘭嘭”歡叫著推浪前行,也很快甩掉了他們;就連隨後而行的雙人小扁舟也走在了他們的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