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大智若愚,贏在糊塗(4)(1 / 3)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

信陵君是魏王的異母兄弟,在當時名列四公子之?,知名度非常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門客,達3000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宮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報告,說是北方國境升起了狼煙,可能是敵人來襲的信號。魏王一昕到這個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應敵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說道:先別著急,或許是鄰國君主行圍獵,我們的邊境哨兵一時看錯,誤以為敵人來襲,所以升起煙火,以示警戒。

過了一會兒,又有報告說,剛才升起狼煙報告敵人來襲,是錯誤的,事實上是鄰國君主在打獵。

於是魏王很驚訝地問信陵君:你怎麼知道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鄰國卻有眼線,所以早就知道鄰國君王今天會去打獵。

從此以後,魏王對信陵君逐漸地疏遠了。後來,信陵君受到別人的誣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賴,晚年耽溺於酒色,終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別人都不曉得的事,難免會產生一種優越感,對於這種旁人不及的優點,我們必須隱藏起來,以免招禍,像信陵君這樣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時不知收斂而導致終身遺憾,豈不可惜?

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彙聚一個磨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濫殺功臣之事,所謂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

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漢代高祖時期,呂後采用蕭何之計,謀殺了韓信。當時高祖正帶兵征剿叛軍,聞訊後派使者還朝,封蕭何為相國,加賜五千戶,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衛做相國的護衛。百官都向蕭何祝賀,隻有陳平表示擔心,暗地裏對蕭何說:大禍由現在開始了。皇上在外作戰,您掌管朝政。您沒有冒著箭雨滾石的危險,皇上卻增加您的傣祿和護衛,這並非表示寵信。如今淮陰侯(韓信)謀反被誅,皇上心有餘悸,他也有懷疑您的心理。我勸您辭掉封賞,拿出所有家產去輔助作戰,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慮。一語驚醒夢中人。蕭何依計而行,變賣家產稿軍,高祖果然高興,疑慮頓減。

不久,京布謀反,高祖禦駕親征,此間派遣使者數次打聽蕭何的情況。回報說:正如上次那樣,相國正鼓勵百姓拿出家產輔助軍隊征戰呢。這時有個門客對蕭何說:您不久就會被滅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寵。可是自您進入關中,一直得到百姓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次派人問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現在您何不多買田地,少撫恤百姓,來自損名聲呢?皇上必定會因此而心安的。

蕭何覺得說的很有有理,就依此計行事。高祖得勝回朝,有百姓攔路控訴相國。高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異常,也沒對蕭何進行任何處分。

古人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就是“藏巧於拙,用晦而明”。一般而言,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有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因此,既要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識破,所防範,所厭惡,就應有鷹立虎行、如睡如病、不露鋒芒的做人手腕。

深藏你的拿手絕技,你才可永為人師。因此你演示妙術時,必須講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領都通盤托出,這樣你才可長享盛名,使別人永遠惟你是依。在指導或幫助那些有求於你的人時,你應激發他們對你的崇拜心理,要點點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詣。含蓄節製乃生存與製勝的法寶,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這個世界上才能高的人很多,但善於隱藏鋒芒的人卻不是很多,同樣一部《三國演義》,死於曹操手下的才高八鬥之士數不勝數,如彌衡之流,皆因他們不善於隱藏自己才命喪黃泉。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匿,要能達到這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