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智慧經:
中國人世俗的法則--槍打出頭鳥。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不露鋒芒是自我保護的重要手腕,它會減少遭到別人暗算或報複的機會。
才華出眾而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
9.小不忍則亂大謀
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這種時候,你不要去計較麵子、身份、地位,也不要急著出頭,這種日子很容易讓人沉不住氣,但隻要忍一時氣,就有機會成就萬世基業。
小不忍則亂大謀,隻有咽得下這口惡氣,你才辦得成大事。
假如你現在隻不過是一個縣官而已,今後的升遷還需看上司的印象而定,要是你的才幹一直超過上司,上司的地位就很危險,那時他不但不會賞識你,反而會對你產生偏見,你會隨時惹禍上身而又不自知,那又如何發揮你的濟世之誌呢?用心與周圍的人協調,適應環境,暫時委屈,實在是為了你將來能有大的作為啊!
這是宋朝宰相杜衍教導學生的話,它穿越於百年的時空界限,對於今天的朋友一樣有指導意義。古人的話有很多是對的,並不是厚古薄今。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有誌向、有理想的人,不應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隻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實現自己的夢想。
有時麵對一些事情,我們應該做到能夠泰然處之,“小不忍則亂大謀”,心胸開闊,目光放遠一些,看這些事情對自己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
忍受失敗是為了準備東山再起,而不可由此沉淪。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頭腦冷靜,無論做什麼事情,情緒激動都容易壞事。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越國要求跟吳國講和,吳國條件是要勾踐夫婦到吳國給夫差當仆役,勾踐答應了。勾踐將國事委托給大夫文種,讓大夫範蠡隨他們夫婦前往吳國。到了吳國,夫差每次外出,勾踐親自為他牽馬。有人指罵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順眼,始終表現出一副馴服的樣子,很討夫差歡心。
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裏讓範蠡預測了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會好,他就親自去見夫差,探問病情,並親口嚐了嚐夫差的糞便,向夫差道賀,說他的病很快會好的。夫差問他怎麼知道,勾踐就胡編說:“我曾跟名醫學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嚐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微有點苦,用醫生的說法,是得了‘時氣之症’,所以病會好,大王不必擔心。”果然不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順,深受感動,就把勾踐放回去了。
越王深深懂得:忍一時氣,就是為了成就萬世基業。回國後,他勵精圖治,睡不好覺,吃不好飯,不親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勞力,對內愛撫群臣,對下教養百姓,經過三年,百姓歸順了他,國力逐漸強盛起來。
後來越國終於與吳國在五湖決戰,吳國軍隊大敗,越國軍隊包圍了吳王的王宮,攻下城門,活捉了吳王夫差,殺死了吳國宰相。滅掉吳國兩年後,越國稱霸諸侯。
越王勾踐忍受屈辱的故事,使他成為中國曆史上忍辱發憤的代名詞。作為越國君王,隻要利於恢複他已經滅亡的國家,什麼屈辱他都能忍受。他心甘情願地給吳王夫差當奴仆,給生病的吳王嚐大便。這是何等屈辱之事!勾踐似乎毫不考慮,對他來說,惟有成功才是奮鬥目標。因此,當他騙得吳王的信任,獲得自由回越國後,仍能抑製自己的憤怒和情欲,一如既往地忍受吳國強加給他與越國的屈辱,臥薪嚐膽十年,終於戰勝了吳王夫差。
人的一生當中絕對會碰上不如意的時候,這些不如意有很多種,例如:生意失敗、失戀、人事鬥爭落敗、被羞辱、工作不順等等。而由於不同的人承受能力的不同,這些不如意也會對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壓力與打擊,有人根本不在乎,認為這隻是人生中必然會碰到的事;有些人隻被輕輕一擊就倒地不起;有人則很快就可以掙脫沮喪,重新出發。
著名華商張榮發的發跡曆程,雖然沒有勾踐那樣的屈辱艱難,但也有一段相當漫長和曲折的故事。他從在日本船上當雜工開始,直至後來艱難從商成名。在艱苦的水手工作中,他堅持勤奮學習和工作,船上的知識和技術得到不斷的長進,逐步晉升為二副、大副乃至船長,這為他全麵熟悉海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張榮發出生於台灣省基隆市。從小生活在海邊,由於家境不太好,18歲讀完了商業學校後,便到社會謀生。他雖然學了幾年商業課程,但找不著相應的對口工作,隻好在日本商船當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