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生意場比喻成大糧庫。當你打通所有的關口,站在糧食堆前,有桶的人取出的是一桶米,有車的人拉出的是一車米,而隻有一雙手的人則隻能得到一捧米。
買桶、買車對於各種不同的人來說,可能都是不小的投資,而且有了它們之後不一定能找到米裝進去,這種投資帶有很大風險。但成功者隻要有了多餘的錢,就會不斷投資,擴大企業規模,把碗換成桶,把桶換成車,把車換成車皮,以求裝到更多的米。結果也有兩種,一是他的容器確實都裝滿了,成為一個成功的大老板;二是容器裝不滿,鋪了很大的攤子,入不敷出,暫成了窮人,但隻要有買桶與車的意識,一定還會有機會成為富人的。
所以,不會修建自己的碼頭,不會經營自己,更不會經營別人的人,隻能讓自己成為別人經營的對象,也習慣於被別人經營。
修建自己的碼頭去吧,從這一刻起。
智慧經:
你能看多遠,你便能走多遠。
要想有船來,就必須修建自己的碼頭。
真正的富人不僅會經營自己更會經營別人。
6.佯裝遲鈍,做人不要太招搖
一天深夜,孫先生驅車趕路。在一個十字路口,自動信號燈剛巧變紅。盡管四周已無人影,那位先生也照例刹車停住。好半天,紅燈還是不變,於是知道了燈碰巧失靈。於是他便回到車裏,直等到第二天清晨有人來修好為止。
這則故事也許有些誇張,但法國人的那種近乎冒傻氣的做人行事的性格,卻是許多接觸過法國人的人士都有所感受的。這種“傻氣”,或曰“遲鈍”,會被許多“精明”的人當成笑話,但做人太精明未必就好,有點兒“遲鈍”,反倒能保持住純真的天性,於己於社會都有許多好處。
我們說,做人不妨有點“遲鈍”,其實質是保持我們單純、誠實、正直的品行,而不去為了自己,而動歪腦子耍小聰明。這種“遲鈍”實則是大聰明--脫離了狡黠的動物習性的真正的聰明。
頭腦太聰明、個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難應付。由於腦子整天轉個不停,不論什麼事情都會事先預測好,讓人有鬆懈不得的感覺。同時,一發現別人的缺點,便會立即指出來,即使沒有當場表明,也會讓對方覺得:“這個人不知道有什麼企圖!”警戒之心油然而生。這種讓人隨時心生警戒的人,怎麼還有魅力可言呢?所以,如果讓這種類型的人物登上領導者的寶座,部下們恐怕再沒有好日子可過了。
領導者的表現如果過於敏銳,便成為使部下充分發揮所能的障礙。如果領導者能稍微掩飾自己的鋒芒,使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領導者。例如,被稱為“裝有電腦的推土機”的田中角榮,即屬於這類型的人物。由於他兼備極其精密的計劃能力,以及超群絕倫的實行力,所以才得此稱號。
領導者必須從部下身上得到以自己的立場無法思及的想法,同時也要讓部下在自己無法照顧到的方麵充分活動才行。
如果領導者的作風太過敏銳、精明,與之接觸的人都會受其指責,如此一來,部下當然不會輕易將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訴領導者,並將自發性的活動壓抑下來。如果領導者雖沒有實際采取指責部下缺點的行動,但平常所表現的行為過於敏銳,部下也會自然畏縮,因為他們的內心會認為:“我何必自找麻煩,以致被上司挑毛病。”
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真正聰明的、有智慧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即做到佯裝遲鈍給人安心之感。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要貌似平常,讓人家不眼紅你,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最忌一味地強出頭,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適不合適,時時處處顯露精明,那樣不僅不會幫助自己,反而會使人對自己更加的防範,遠離。
作為領導不可以太露精明,作為下屬更要遲鈍一些。
一位台灣朋友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當我在一家百貨公司上班時,曾經為了和某大企業家締結合同拜訪過好幾次對方的府邸。
企業家雖然是萬貫家財的大富翁,卻非常小氣。別家百貨公司也曾經試著和他打交道,都不得要領,大家都認為要使他成為百貨業的客戶是不可能的。但是,既然公司老板下令“去看看!”我也隻好來回奔波。某一天,不知道他吃了什麼開心果:“嗯,上來吧!”終於,我可以登堂入室了。原以為這一次該有好的回音,事實卻不然。大概是窮極無聊吧,“當我還年輕的時候……”這個古怪老頭兒突然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起他如何從一介平民奮鬥成為大富翁的經曆。這一番話足足說了兩個多鍾頭。客戶的家是日本榻榻米式格局,對方正襟危坐,我當然也不能直膝或盤腿而坐,剛開始還能頻頻點頭,注意地聽,後來腳實在覺得酸疼,他的話已經變成馬耳東風。30分鍾後腳已經麻痹,過了一個鍾頭,額頭直冒冷汗。
“今天就到此為止吧!”
這個古怪的大富翁說完就站起來,我也打算站起來,不料下半身整個麻痹,一不留神“嘭”的一聲跌得四腳朝天!
大概是發出相當大的碰撞聲吧,女傭嚇了一大跳,趕忙跑過來說:“發生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