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大智若愚,贏在糊塗(1)(2 / 3)

獨立的見解是一個人膽識、經驗、能力和態度的綜合反映,領導決策時很希望下屬出謀劃策,想出一些“點子”借他參考。當然,這些見解並不一定被采納,但它至少可以啟發領導的思路,幫助領導修正他的決策。你要恰如其分地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隻有這樣,領導才能重視你。而對有明顯缺陷的領導,積極配合其工作是上策。

有些領導原來基礎就較差,專業知識不精。這樣的領導,在下屬心目中的位置並不高,但對下屬的反映卻格外敏感。你不妨抓住領導的這一弱點,借鑒他多年的工作經驗,以你的才幹彌補其專業知識的不足,在服從其決定的同時,主動獻計獻策,既積極配合領導工作,表現出對領導的尊重,又能適當展現自己的才華。

一般情況下,領導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於才華出眾的“精英”型下屬身上,他們服從與否,直接決定領導的決策執行水平和質量。所以,如果你真有能力,正確的方法不是無視領導,而應認真去執行領導交辦的任務,妥善地彌補領導的失誤,在服從中顯示你不凡的才智,這樣,你就獲得了優於他人的優勢。

剛走上崗位,往往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和工作閱曆,許多事情還不知道、不明白或看不破、看不準,因此,你急於表現自己的行為隻能顯示自己的不成熟,並不能產生懾服眾人的效果。甚至你的某些自鳴得意的小花招也逃不過領導的眼睛。

記住,必須把處理好人際關係放在一個十分優先的地位,而對工作隻要盡心盡力即可。這是做人的手腕。

保存你的能量是一種藏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才不可露盡,力不可使盡。即若有知識,也應適當保留,這樣,你會加倍地完善。永遠保存一些應變的能力。適時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貴。人若有這樣的手腕總能穩妥地駕馭航向。

智慧經:

藏巧是一種做人手腕。

善於藏巧是致勝的關鍵。

不懂得藏巧,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以戰勝對手,甚至還會招來殺身之禍。

2.聰明反被聰明誤

如果你能順利地看透對方的本意,事情是不是就算完了呢?不,雙方的鬥智這時才真正開始。能透視對方的內心,隻不過使你得到一種有利武器罷了,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使用抓在手中的這把利器?如果不懂得使用的方法,隻知道手拿利器亂揮亂舞,不但不能擊中別人,相反的很有可能傷害到自己,因此切匆亂用這把容易傷人的利器。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但楊修卻不安分起來。

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奶酶,曹操吃了一些,就又蓋好,並在蓋上寫了一個哈字,大家都弄不懂這是什麼意識,楊修見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並說: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麼可懷疑的!

還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門的構架,曹操親自來察看了一下,沒說話,隻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楊修一見,就令工人把門造窄些。別人問為什麼,他說門中加個活字不是闊嗎,丞相是嫌門太大了。

總之,楊修其人,有個毛病就是不看場合,不分析別人的好惡,隻管賣弄自己的聰明。當然,光是這些也還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誰想他後來重竟漸漸地攪和到曹操的家事裏去了。

在封建時代,統治看者為自己選擇接班人是一個極為嚴肅的問題,而那些有希望接勇臣者,也不管是兄弟還是叔侄,簡直都紅了眼,所以這種鬥爭往往是最凶殘、最激烈的。但是,楊修卻偏偏要不識時務地擠竅。這場危險的賭博裏去,而且還忘不了時時地賣弄自己的小聰明。

長子曹坯和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選擇繼承人的對象。曹操經常要試探曹坯、曹植的才幹,經常拿軍國大事來征詢他們的意見,楊修就替曹植寫了十多條答案,曹操一有問題,曹植就根據條文來回答,因為楊修是相府主簿,深知軍國內情,曹植按他寫的回答當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難免又產生懷疑。後來,曹坯買通曹植的隨從,把楊修寫的答案呈送給曹操,曹操氣得兩眼冒火,憤憤地說:匹夫安敢欺我耶!於是開始找岔子要除掉這個不知趣的家夥了。

結果,機會果然來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進軍定軍山,他的大將黃忠殺死了曹操的膀臂夏侯淵,曹操親自率軍到漢中來和劉備決戰,但戰事不利,要前進害怕劉備,要撤退又怕被人恥笑。一天晚上,護軍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雞湯,就順便說了雞肋,楊修聽到以後,便又要起自己的小聰明來,居然不等上級命令,隻管教隨從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曹操知道以後,他竟說:魏王傳下的口令‘雞肋’,可雞肋這玩藝兒,棄之可惜,食之無昧,正和我們現在的處境一樣,進不能勝,退恐人笑,久駐無益,不如早退,所以才先準備起來,免得臨時慌亂。曹操鬥,差點把腦血管氣炸,大怒理:匹夫怎敢造謠亂我軍心!於是喝令刀斧推出斬首,並把首級懸掛在輾門之外,以示不聽軍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