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苗圩:《中國製造2025》可簡單概括為“一二三四五五十”(2 / 3)

第二個就是缺少一些核心技術,這些技術也是對於整個製造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我們要通過《中國製造2025》的發布和組織實施,促使一些行業在共性技術方麵取得明顯的突破,引領和帶動中國製造業的發展。

記者:請談談當前中國製造業的短板、瓶頸和優勢。

苗圩:首先講我們的優勢。第一,我們有一個巨大的市場,並且還有日益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第二,我們有一大批充滿著生機和活力的企業。第三,我們有一個發展製造業的長期方針和戰略。第四,我們還有一大批的人力資源,特別是新時期我們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這些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源源不斷地充實到製造業裏。

當然我們發展當中也有短板,按照問題導向,第一,還缺少持之以恒地對創新的投入和創新引領發展的理念。第二,在產品質量方麵,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中國的製造並不意味著是一流的品質,一流的產品質量。第三,結構還不夠優化,雖然我們有大量的企業,但是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還比較少;雖然我們有大量的人才,但是缺少跨國公司的領軍型人才。第四,麵臨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強烈,我們要節能,要減排,還要發展,怎麼處理好這方麵的關係是個問題。第五,還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新的勞動力紅利,來補充我們的發展。前30多年,我們基本上是靠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支撐了整個中國製造業的高速發展。那麼隨著人口紅利逐漸的消失,新一輪的發展需要的是人才,各個領域、各個層級的人才,具有知識、具有技能的人才來支撐整個中國製造業的發展。

《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五條方針,叫做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結構優化、綠色發展、人才為本這麼五條基本方針,這就是針對我們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新一輪發展當中必須要遵循的一個基本考量。新一輪發展就是按照這五個方針逐漸展開,來解決這些短板的問題。

記者:我國在今年正式提出《中國製造2025》出於什麼樣的戰略考慮?

苗圩:世界各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通過正麵的和反麵的經驗和教訓深刻地認識到,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如果放棄了這一點,受到的影響和衝擊就非常巨大,如果沒有放棄,一直堅持這一點的話,受到的衝擊和影響相對就小。那麼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當中,從國際上來看,世界各國紛紛提出了重返製造業、振興裝備製造業、實行新的工業化發展計劃等等,各國的叫法不太一樣,但是都出台了一係列的製造業發展的戰略、規劃、計劃。從國內情況來看,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常態。新常態就是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一個轉變,要改變過去長期在製造業價值鏈的低端發展,向中高端發展去邁進。

那麼,根據這些情況,我們要研究中國的戰略到底怎麼去應對新一輪的發展。從製造業本身來說,經過6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可以說已經建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係,整個產業的規模已經做到世界第一,大概占整個世界製造業20%左右的份額,已經成為製造業大國。那麼引領和帶動整個新一輪發展的方向設定在哪裏,發展的路徑是什麼,要采取哪些措施,在哪些領域加快發展,來促進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去轉變,需要我們深入研究。這就是我們製定《中國製造2025》的考慮。

記者:《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