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舞弊的猖獗根本原因在於管理的缺失。管理上的缺失,體現在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麵。就企業而言,主要的問題是權限不明、職能不清、製約不強、執行不力、監管不足、稽核不嚴、處置不當;就政府而言,主要的問題是法辦不力,雖然國家法律明確將暗中給予、收受回扣列為行賄和受賄罪,但民不舉官不究,隻要沒被抓住就平安無事。正是這種管理缺失,使得采購舞弊儼然已經成為一種行業的潛規則,在現實的采購活動中,暗中給予和收受回扣似乎已經成為商業慣例,當事人和管理層對此都不以為然,即使被抓住也往往以“走人”告終,很少有企業將類似的問題送交司法部門解決。
三、待遇差
待遇差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薪酬不高,內資企業尤其明顯,以零售企業為例,國內企業采購人員的工資與外資企業相比明顯偏低,相差兩到三倍,高管的薪酬差距更大;二是激勵有限,雖然也有績效考核,但往往是走過場,貢獻大小區別不大;三是發展困難,企業對采購人員的使用多、培養少,缺乏係統的職業規劃,晉升的機遇不多。
四、私欲強
誘惑多、管理鬆、待遇差的職業環境,助推了采購人員私欲的膨脹。
外界的誘惑如此之多,企業的管理又漏洞百出,自身的待遇也並不理想,再加上業內不少同行的“成功”現實,打亂了采購人員的心理平衡,改變了他們對舞弊的基本認知,丟棄了本應遵守的職業道德。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私欲,有相當一部分的采購人員步入了“從開始拒絕,逐漸轉向接受,最後發展到索取”的舞弊怪圈,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第四節) 采購舞弊的對策
綜上所述,采購舞弊的成因,既有客觀的環境原因,也有主觀的自身原因,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主觀的自身原因。因為如果采購人員的私欲不強,即使外在的誘惑再多、管理再鬆、待遇再差,采購舞弊也不可能發生。
采購舞弊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歸咎於采購人員的職業素質和道德水準不高,當然,負麵環境影響所起到的催化作用也不可低估。因此,采購舞弊的治理就需要從提升人員素質和優化環境狀態兩個方麵入手,相應的對策是主體規範和章法製裁。主體規範的功效在於減少舞弊形成概率,章法製裁的功效在於降低舞弊預期收益。概率和收益是采購舞弊存在的源頭,概率越高、收益越大,舞弊就越猖獗,波及麵越大;概率越低、收益越小,采購舞弊就越消停,波及麵越小。
一、主體規範
主體規範就是要針對舞弊的主體采購人員采取措施,控製舞弊的發生。重點包括兩項內容:一是職業行為的規範,二是運行機製的規範。職業行為規範,就是要明確采購人員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職業行為的規範表現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國際法律,其次是行業規則,最後是企業規定。從國家法律看,前麵提到的《合同法》《價格法》《招標投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政府采購法》《刑法》中的相關條款都是行動的依據。從行業規則看,我國的采購和供應協會還沒有提出統一的要求,還缺乏相應的行動指南。從企業規定看,情況比較複雜,有的企業有而有的企業沒有;有規定的企業,在要求上也有差距,有的籠統有的具體,有的標準高有的標準低。作為采購總監,規範職業行為的原則是,以國家法律為依據,以行業規則為指南,以企業規定為標準。在沒有行業規則的情況下,可以以先進企業的規定為標杆。如果企業還沒有相應的規定,就應該盡早製定。有了職業行為規範,就可以讓采購人員牢記職業道德的底線所在,把控自己的行為走向。
案例一:美國采購管理協會有專門的采購人員的行為準則,主要內容包括:首先考慮公司利益、信守特定政策;接受建議時不得傷害自己的職務尊嚴和責任;采購時秉承公正無私的態度,所有支出都能獲取最大價值;買賣之間彼此尊重信任,促進優良的商業實務;避免欺壓的采購手段;必要時為執行采購的人員提供忠告及協助。
案例二:英國皇家采購與供應學會發布了道德規範,提出了原則和指南,要求會員遵循。主要的原則是:在業務關係中保持標準的統一性;反對一切可能被認為不合理的商業操作,不利用職權謀取私利;保持最高的道德行為水準;優化資源配置,為組織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在經營中遵守國家法律,在工作中遵守學會章程、履行合同義務。具體的指南包括:任何有可能影響公正、與其職務相關的利益都應該進行申明;工作中獲取的機密信息要保守,不得用於私人目的,傳遞的信息要精準;除了日記本、年曆等低值品外,不得接受其他商務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