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采購的績效管理(1)(1 / 3)

(第一節) 績效考核的內容

關於績效考核,采購總監應該關注三個方麵:清晰考核的重點、知曉考核的指標、明白考核的標準。重點在哪裏、指標有哪些、標準是什麼。

采購績效考核的內容

內容明細特點

重點

效益經濟角度

效率管理角度

指標

經濟側重效益

數量

質量

時間

效益、效率兼顧

工作側重效率

標準

曆史縱向比較

行業橫向比較

預算期望比較

一、清晰兩個關注重點

績效考核的對象是采購的效果,需要關注兩個重點:一個是效益,從經濟角度反映的采購效果;一個是效率,從管理的角度反映的采購效果。

1采購效益。采購的效益,集中體現在供應、價格、質量、庫存方麵。供應精準、價格適合、質量達標、庫存正常,是采購活動所要追求的效益境界,也是采購效益的考核重點。因為供應精準與否,價格合適與否,質量達標與否,庫存正常與否,都會直接影響到采購的效益。

2采購效率。采購的效率,集中體現在戰略、架構、流程和技術方麵。戰略正確、架構對路、流程順暢、技術先進,是采購管理所要營造的效率氛圍,也是采購效率的考核重點,因為戰略正確與否,架構對路與否,流程順暢與否,技術先進與否,都會直接影響到采購的效率。就考核而言,效益的考核相對簡單,因為指標與結果的關係相對應,便於直接考量,比如采購價格的高低,就可以直接體現出采購的效益。而效率的考核相對麻煩,因為指標與結果的關係並非一一對應,隻能間接印證,比如供應商戰略的正確與否,往往需要通過一係列的相關指標來體現,包括供應商數量、有質量認證供應商的比例、參與企業研發的供應商的比例等。

二、知曉五類對應指標

采購績效考核的對應指標,可以歸為五個大類:經濟指標、數量指標、質量指標、時間指標、工作指標。經濟指標側重考核的是效益,工作指標側重考核的是效率,其他指標則是兩者兼顧。

1經濟指標。主要包括:采購總額、人均采購額、采購收益率、采購增值率、采購資金周轉率、采購資金占銷售額比率、淨資產回報率、采購費用占采購總額的比率、價格基價降低率、進價偏差率、實際價格與標準價格的差額、銷售商品毛利率、緊急采購的費用額、停工斷料的損失值、庫存資金總額、庫存周轉天數、平均付款周期、營業外收入等。

2數量指標。主要包括:總供貨滿足率、交貨數量準確率、交貨差錯率、交貨破損率、訂單變化接受率、訂單數量、訂單批量、平均訂貨量、最小訂貨量、庫存量、呆料數量、斷料影響工時數等。

3質量指標。主要包括:批次質量合格率、抽檢合格率、在線報廢率、退貨率、免檢率、返修率、實行免檢的供應商比例、來料免檢的價值比率、通過ISO認證的供應商比例等。

4時間指標。主要包括:準時交貨率、及時供應率、交貨周期率、交貨頻率、合同履約率、退貨補貨時間、訂單確認時間等。

5工作指標。主要包括:采購計劃完成率、采購失誤率、采購滿意率、訂單處理時間、內外投訴率、退調未解決比率、商品更新率、供應商開發率、供應商本地化目標、聯合采購比率、員工培訓目標、員工流失比率、使用電子技術聯係的供應商比率、參與企業產品研發的供應商比率等。

采購績效的考核指標很多,采購總監應該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選取有業務針對性、能促進采購效益和效率的關鍵性指標,不必求全,也不必求多,隻要能體現企業的采購狀態,能達到提升采購效能的目的,指標再少也不應該成為問題。精簡便捷的考核指標係統,會更有利於企業的采購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懂得三種實用標準

采購績效考核有三種實用的標準:一是曆史標準,二是行業標準,三是預算標準。

1曆史標準。曆史標準是一種縱向比較標準。以企業的自身發展狀況為標杆,通常的衡量方法包括同期比較、循環比較、與曆史最好水平比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