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采購的風險管理(1)(2 / 3)

這是因為政治、經濟環境變化而引發的兩個采購風險案例。案例一,從宏觀的角度揭示了政治環境變化對采購價格的影響,僅原油采購一項就造成了中國600億美元的損失。案例二,從微觀的角度說明了因為經濟環境變化而產生的企業采購風險,由於M集團采購總監對金融風暴及其影響的估計不足和處置不當,給企業帶來了280萬元的損失。案例一所說的情況很難預料,也難以規避;案例二所說的情況則可以預估,更可以防範,假如這位采購總監對金融風暴有所警惕、對其蔓延的趨勢有所分析,該集團也就不必為此付出這樣大的代價。

(第二節) 采購風險的評估

風險評估的主要功能是測度和定量。測度主要是評判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後果的嚴重性,定量主要是根據不同的側重點對風險進行量化以做出相應的判斷。

一、測度的基礎是風險矩陣

采購矩陣是采購管理學科中最基本的理論之一,主要通過兩個指標來為風險定性,一個是風險的概率,一個是風險的危害。

的四個區域代表了四種不同性質的風險。一類風險的概率高危害大,二類風險的概率低而危害大,三類風險的概率大而危害小,四類風險的概率低危害小。隨著風險理論的發展,這種定性方法被認為不夠科學,於是又采用拋物線法重新劃定了風險區域,分為四種性質:一類風險概率高危害大,二類風險概率較高危害也較大,三類風險概率較低危害也較小,四類風險概率低危害小。通過風險矩陣,我們就可以對不同的風險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二、定量的依據是評估角度

風險定量是在風險定性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的方法包括風險價值法、條件風險價值法、網絡分析法,三者雖然都是對風險進行定量分析,但評估的角度並不相同。

1風險價值法。著眼於價格波動風險因素的量化分析。關於風險價值法比較權威的定義式是: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在一定的置信度和期間內,某一投資組合所麵臨的最大損失。對於采購風險而言,風險價值法要確定的問題是在一定的概率條件下,采購價格的變動對利潤造成的最大損失。其公式為:

風險價值=當前市場價格×購買數量×置信區間×標準差我們可以通過幾個例子來說明。

例一:假定時間為6個月,置信度為95%(置信區間為1645),以每噸800元的價格購入4000噸煤炭。當價格變動的概率分布標準差為12%時,6個月後交貨的最大損失為631680元[800元/噸(當前市場價格)×4000噸(購買數量)×1.645(置信區間)×12%(標準差)。

例二:如果時間還是6個月,置信度提高到975%(置信區間為1.96),則最大的損失可高達752640元[800元/噸(當前市場價格)×4000噸(購買數量)×196(置信區間)×12%(標準差)。

例三:如果時間變為10個月,置信度仍為95%,相應的價格變動的概率分布標準差為15%,10月後交貨的最大損失為789600元[800元/噸(當前市場價格)×4000噸(購買數量)×1.645(置信區間)×15%(標準差)。

2條件風險價值法。主要針對需求不確定風險因素的定量分析。條件風險價值法又稱為超額平均損失法,是指在給定期限和置信度的情況下,某種資產組合所麵臨的超過風險價值的平均損失,也就是可以控製的在風險價值的基礎上的潛在損失。條件風險價值法彌補了風險價值法的兩個缺陷,既體現了對尾部損失測量的充分性,也滿足了風險測量的一致性公理。

條件風險價值法的優勢是可以在一定限製條件下,把采購策略問題轉化為最優解問題。

比如,在給定最大風險承受範圍的條件下,企業如何分配資金使原料采購的收益最大?又比如,在給定采購收益的條件下,企業如何采購原料使風險最小?類似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條件風險價值法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