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斯諾得以用西方文化的視角解讀蘇區也源於中國領導人提供的絕對信任和最大限度的自由。
其二,斯諾用中國傳統文化解釋蘇區,加深西方讀者對“紅色中國”的了解程度。
斯諾認為“昔日是今日之本,無古不成今”。因此,他總是從中國曆史的角度分析蘇區的現狀,加深讀者的了解,同時使其論述的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更深刻,更有說服力。
他在《西行漫記》中介紹共產黨的基本政策一章中,開章明義這樣道:“但在考察他們的政策前,我們對共產黨和南京之間長期鬥爭的性質,必須有一些概念。哪怕要了解紅色西北最近的情形,也必須首先看一看一些曆史事實”。而在描述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時,斯諾寫到:“2200年前著名哲學家荀子說過,‘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我們是魚’,荀子的後裔、現代共產黨人說,‘人民是誰,我們的生命離不開誰。我們和他們魚水相依。’他們把這作為口號提了出來,而這些口號農民是能接受的。”
此外,斯諾還時時將蘇區與他所了解的中國曆史對立起來,以突出他見到的蘇區是一個嶄新的充滿自由和革命熱情的地方。
“他們(中國農民)為什麼不造反?”我這樣問自己……他們消極無為使我深為迷惑不解。我有一段時間認為,沒有什麼事情會使一個中國人鬥爭。我錯了,中國農民不是消極的,中國農民不是膽小鬼。隻要有方法、有組織、有領導、有可行的綱領、有希望——而且有武器,他們是會鬥爭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
結語
作為一個熟悉中國的西方記者,斯諾在中西方文化之間自由穿梭,成功建構了“紅色中國”的形象,在斯諾的示範下,歐美國家人士掀起了第一次訪問延安的高潮。從跨文化傳播角度看,這樣的經驗和啟示對當今社會尤其重要。
今天,當全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中西跨文化交流中仍然存在著種種尷尬、疑慮、困惑和無奈。然而一本《西行漫記》,讓我們意識到盡管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大異旨趣,我們仍然能從中找到一條加深彼此了解,增進彼此感情的道路。而這道路正需要如斯諾一般優秀的記者去開辟。□
參考文獻
①埃德加·斯諾 著,董樂山 譯:《西行漫記》[M].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2005:3
②《胡愈之談〈西行漫記〉中譯本翻譯出版情況》[A].1979.上海“孤島”文學回憶錄(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50-53
③中國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研究會編:《〈西行漫記〉和我》[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1:114-116.
④薩摩瓦、波特 著,閔惠泉 等譯:《跨文化傳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
⑤單波、朱清河:《解讀斯諾的跨文化意義與啟示》[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
⑥埃德加·斯諾:《複興之旅》[M].新華出版社,1984:3-5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2級新聞學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