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文化傳播看“另一個中國”的建構
讀書筆記
作者:高蕾
【摘 要】埃德加·斯諾所著的《西行漫記》是第一本係統介紹中共蘇區全貌的著作,時至今日仍被稱為解讀中國的最經典著作之一。本文從跨文化傳播角度出發,研究斯諾是怎樣跨越中西文化的差異對蘇區,即“紅色中國”進行建構的,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對“兩個中國”進行對立描述的。本文期望能夠通過以上問題的回答對當今中西跨文化傳播提供一些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西行漫記》 跨文化傳播 紅色中國
一、《西行漫記》成書始末及其影響
1935年10月,紅一方麵軍抵達陝西吳起鎮,結束了漫長的二萬五千裏長征。此後,中共中央先後以保安、延安為中心,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即“紅色中國”政權。然而由於“一直遭受到銅牆鐵壁一樣嚴密的新聞封鎖而與世隔絕”,以至於蘇區“哪怕最簡單的事情,也是有爭議的”,“有人否認紅軍的存在,認為根本沒有這麼一回事,隻不過有幾千饑餓的土匪罷了,有人甚至否認蘇維埃的存在”。①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36年6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獲得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的支持後,在宋慶齡和中共地下組織的幫助下進入蘇區,並成為第一個突破國民黨封鎖進入陝北革命根據地采訪的外國記者。在蘇區,斯諾與毛澤東進行了長時間的對話,搜集了關於二萬五千裏長征的一手資料,並親身觀察了蘇區的方方麵麵。四個月後,斯諾返回北平。在那裏他先後為英美報刊寫了許多轟動一時的通訊報道,然後彙編成一本名為《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的書。1937年10月,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了這本書,並受到熱烈追捧,幾周內即銷出十幾萬冊,三個月內該書已經發行了五版。1937年末1938年初,時任上海國際宣傳委員會負責人胡愈之在“孤島”上海成立複社,著手翻譯該書,並將其重新命名為“西行漫記”。胡愈之認為,紅軍長征後,“西”或“西北”就成了中國共產黨所在地的代稱,“西行漫記”這個書名,一般人看了就會聯想到共產黨。②本書的另一位譯者倪文宙則解釋這一書名“以筆記遊記的輕鬆意味掩護著內容”③。之後,翻譯家董樂山重譯了該書,但為保持原貌,仍然以“西行漫記”為書名。
《西行漫記》的傳播對國內乃至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個西方學者曾表示本書的出版“標識著西方了解中國的新紀元”。白求恩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要問我為什麼去中國,請讀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和史沫特萊的《中國紅軍在前進》,讀後你們必將與我同感”。
《西行漫記》是以外國人的視角解讀“紅色中國”的第一本書,同時也成功塑造了世界對“紅色中國”的第一印象。那麼,在據該書第一次出版已近80年的今天,重新解讀該書對“紅色中國”的建構過程,有利於探究中外文化價值觀在該書中的碰撞情形,為今後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一些啟示。
二、概念界定與理論梳理
“紅色中國”概念的起源,已不可考。但至少在埃德加·斯諾訪問保安時“紅色中國”就是歐美人士對以延安為核心的中共根據地的指稱。而斯諾本人也沿用了這個指稱,在《西行漫記》全書第一章《探尋紅色中國》中直接用“紅色中國”指代他將踏足的中共蘇區根據地。
而本文之所以用“另一個中國”作為“紅色中國”的指代,是因為在《西行漫記》中,常常在有意識無意識中將“紅色中國”與國民黨統治區的“白色中國”相對,“兩個中國”意味不同,又相互關聯,在對比中展現斯諾的態度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