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讀群體心理(1 / 3)

解讀群體心理

讀書筆記

作者:熊一丹

【摘 要】本文對勒龐《烏合之眾》一書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歸納,並從批判性的角度對該著作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回應。同時將勒龐、塔爾德以及弗洛伊德的群體心理研究進行了比較,工結合了網絡時代的特點,指出盡管網絡使理性的公民參與成為可能,但勒龐指出的群體的缺點仍然存在。

【關鍵詞】群體心理 勒龐 《烏合之眾》

18世紀歐洲社會的劇烈變革剛剛沉澱,法國大革命的塵囂還未散盡,而工業革命與技術的進步又為19世紀帶來了喧囂。正是在這樣一個動蕩與變革交織的背景下,勒龐對民眾的非理性行為有著直觀的認識,這構成了他思考與探索群體心理的基礎,而這種探索也體現著他對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大變革中呈現出的問題的深深恐懼與擔憂。

一、勒龐筆下的“暴民”

作為法國早期社會學的產物,勒龐的《烏合之眾》這本書開啟了群體心理學的大門,他試圖歸納出群體的心理特點,並為個人在群體中的心理異化尋找原因。在前言裏,勒龐開篇即指出“群體的無意識行為代替了個人的有意識行為,是目前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①

在勒龐看來,群體能夠吞沒個體的特性,使聚合在一起的個體發生同質化的轉變,並作為整體形成新的特點。對於群體,無論作為個體是多麼富有學識和批判思維,當他們聚合到一起形成群體時卻表現得智力低下,不受理性的影響,衝動易變,急躁偏執。在勒龐的筆下,群體(the crowd or the mass)已經成為了“暴民”的代名詞。

對於群體為何為表現出這樣的特性,勒龐給出的解釋是,首先群體從數量上具有壓倒性,“法不責眾”的心理讓群體中的人擺脫了製約感,因而也導致了群體的衝動與不負責任;其次,群體之間存在傳染性,從眾心理由此而生;第三個原因則是群體極易受到暗示,勒龐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原因,而暗示也是勒龐自己對於群體之間的傳染性給出的解釋。傳染性暗示的起點是群體中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幻覺);而群體受這種歪曲的暗示,形成了集體的幻覺。勒龐將集體狀態與催眠狀態進行了類比,從催眠的角度來解釋群體心理表現出的無意識狀態。

在探討領袖與群體的關係時,勒龐認為領袖與他人無異,也是群體觀念的使徒。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領袖,無非出於兩個原因:一是有狂熱的信仰,二是有堅強的意誌或活力提供給大多數缺少這些品質的人,這些人因此感到興奮,服從的意誌被激發。領袖甚至不需要足智多謀,不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需要的是一流的操控能力,他能夠調動人們的想象力,善於言辭,隻需掌握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就能動員群體。從某種程度上說,領袖充當的就是催眠師的角色。

總的來說,勒龐的理論核心就是“心智歸一法則”(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即當個人進入了群體,那麼個體在平常狀態之下的個性就會因為群體之間的相互感染而被削弱,甚至消失,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漸漸地趨向一致,表現出非理性、低智商、情緒化的特征。

二、勒龐、塔爾德與弗洛伊德的群體心理研究比較

法國學者塞奇·莫斯科維奇在《群氓的時代》一書中對勒龐、塔爾德以及弗洛伊德的群體心理研究進行了梳理,在三者互相重複又充滿矛盾的學說中尋找一貫性,並為其中的矛盾尋找可以解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