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像視角下的陝西關中文化傳播(2 / 2)

(1)白嘉軒——儒家文化的捍衛者。電影《白鹿原》對白嘉軒是封建宗法製最高的長官,他公正踐行鄉約,是白鹿原上真真正正挺直腰板做人的人。即使他的兒子白孝文和田小娥有私情的時候,他在祠堂嚴加懲罰自己的兒子而沒有絲毫的偏袒。

在電影場景的轉換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白嘉軒性格的矛盾性,代表仁義和正直的同時也表現出了軟弱,表麵上剛正不阿,在麵對強勢的時候,白嘉軒也有自身的無奈。在鹿兆鵬和黑娃等人在白鹿原掀起的一場“風攪雪”,這時候鹿子霖讓作為族長的白嘉軒進行管製,而白嘉軒以鹿子霖“你是鄉約,你是政府,應該是你管才對”來推脫。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白嘉軒對新文化和思想拒不接受,他隻是按傳統的倫理和禮儀來統治這個社會,這樣讓他感到安全,但他卻殊不知不變會穩定但是卻沒有發展。

(2)祠堂——儒家文化的倫理代表。電影《白鹿原》比較完整呈現了這一時期陝西關中地區的祠堂文化,祠堂作為了白鹿原的心髒地帶,是緊緊連接白、鹿兩姓的橋梁和紐帶。首先電影開篇不久就在祠堂教授鄉約;隨之因為黑娃和田小娥的愛情不符合倫理所以拒絕他們進祠堂,所以說祠堂成為了婚姻的見證地;之後白孝文和田小娥以及狗蛋等人都在祠堂裏被族規給懲戒過等,這都表明了祠堂是白鹿原維持正常生活秩序的工具。但一味追求綱常卻無情抹滅了人性,祠堂成為了造成電影女主人公田小娥悲劇命運的罪魁禍首,田小娥追求幸福的權利被湮沒在了茫茫無際的倫理之中。

祠堂是白鹿原這片古老土地上最古老最頑強的封建堡壘,在原著和電影中祠堂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光榮過也衰敗過,驕傲過也委屈過,頗具意味。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的祠堂被黑娃打砸過,這也意味著儒家文化在白鹿原的根基已經開始出現了裂痕,象征著白鹿原最高話語權的祠堂已經在戰亂中開始走下了神壇,同時也意味著封建道德傳統開始淡化。

但遺憾的是,電影隻到了日軍侵華轟炸白鹿原的畫麵時就戛然而至,對後麵黑娃回歸祠堂等傳統文化沒有提及,造成了對以祠堂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最終命運無從知曉,對圍繞著祠堂來演繹的電影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失誤。從原著來看,叛逆的黑娃最終回歸到了祠堂,這也代表了在沒有建立一個新的秩序時,即使再新思想的影響下,白鹿原也會選擇儒家文化作為人性的皈依。

(3)貞節牌坊——儒家文化倫理綱常的象征。在電影中貞節牌坊是整個電影的核心,這是白鹿原的驕傲,意味著這個地區的女性堅貞不二,同時也是對田小娥不貞的嘲諷。貞潔牌坊是儒家文化中的“夫為妻綱”,封建統治者就為貞潔烈女建立貞節牌坊作為鼓勵,每一處牌坊之下,不是埋葬了一個活潑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個女子數十年的青春。在男權文化的社會下,女性貌似都為了貞潔而活,一座外表光鮮的建築物下消耗女子的終身幸福,貞節牌坊的設立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摧殘。

女性作為男權文化的犧牲品在原著中表現得很明顯,如白嘉軒的母親認為“死去的女人不過是破舊的糊窗紙,撕了就應該盡快重新糊上一張完好的”③。在電影中對這條主線的刻畫主要是通過田小娥來完成的,電影中的原著女性人物的大部分缺失讓這條線索難免顯得有些單薄,對田小娥在男權文化下的人物性格的刻畫沒有足夠的力度和張力,顯得有些遺憾和不足。

結語

鏡頭下的白鹿原在動亂年代發出了陣陣的顫栗,傳統儒家文化也在新思想前受到了威脅和考驗,劇情中的人物的顯得那麼質樸但是感受不到溫暖,這也和原著的初衷不謀而合,正所謂“風花雪月平凡事,笑看奇聞說炎涼。悲歡離合觀世相,百態人生化滄桑”。④電影《白鹿原》相對於線索複雜的原著來說,隻是利用了簡單的線條來闡述這段發生在白鹿原的秘史,但也因為這樣的簡潔而帶來了很多遺憾。這部巨著勾畫的人物過多且性格鮮明,發生的事情也比較複雜,要用這麼短的時間來說明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電影的碎片化和架構的不完整是在所難免的。但是王全安能夠巧妙選取角度來說明白鹿原故事的主線,超強陣容演員的精湛演繹之下也能夠比較成功呈現出了當時那個風雨飄搖年代的風貌,特別是對陝西關中地區的地域特色文化勾勒是非常成功的,無論從取材上還是色彩上抑或某個事物的意象上,都呈現出了獨特的陝西關中文化。□

參考文獻

①周仲謀,《西部鄉土史詩與地域文化的影像呈現——論電影〈白鹿原〉的改編藝術》[J].《北京社會科學》,2013(1)

②呂作民,《〈白鹿原〉地域文化特色》[D].吉林大學,2006

③④陳忠實:《白鹿原》[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作者:均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