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視角下的陝西關中文化傳播
藝廊回聲
作者:陳慶婷 吳君
【摘 要】本文通過對電影《白鹿原》的解析,分析鏡頭下的那個動亂的年代陝西關中以白鹿原地區為代表的文化傳播,其中包括有獨特的關中自然景觀、文化精粹以及那個動亂年代關中地區的儒家文化。
【關鍵詞】電影 白鹿原 陝西關中 文化傳播
電影《白鹿原》是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的白鹿村為背景,講述了1912年到1938年之間,白家和鹿家之間的愛恨情仇和恩怨紛爭,記錄了在那個不平靜的年代裏白鹿原上的人的不同性格、品性、人性,以及他們在宗法製和傳統文化、倫理綱常的壓製下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命運。
一、陝西關中的視聽文化
電影《白鹿原》在意象的運用上帶有濃厚的陝西文化特色,鏡頭下的白鹿原讓觀眾感受到了具有別樣風味的關中風情,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成為了整部電影的亮點之一。
1、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
(1)純淨而溫暖的麥浪。電影開篇就以風吹麥浪的方式來引領整個劇情,在蒼涼和肅穆的氛圍下展現出了陽光底下的麥浪純淨熱烈。不管白鹿原的命運是安穩太平還是曲折婉轉,小麥作為最重要的見證人始終都是以超然的態度存在。
(2)荒涼而遼闊的山田。電影《白鹿原》第一次正麵呈現出荒涼而廣闊的山田是在黑娃說要出去攬活的時候,這個鏡頭選用了遠景方式來呈現,荒涼而遼闊的耕地和大山中,一頭牛和鹿三父子,他們盡顯渺小,在這個場景之後,白鹿原的命運和黑娃的人生發生了迥然不同的變化。之後一次對遼闊大山描寫是發生在黑娃與田小娥發生關係的時候,大荒山的日出優雅而美麗,這兩個鏡頭之間加了蒙太奇的剪輯效果,伴隨著“征東一場總是空”,暗示了田小娥和黑娃不幸的婚姻和悲劇的結局;而之後人物命運一波三折,大山的遠景鏡頭很少出現,因為在與封建文化抗爭的過程中生活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
這個荒山是白鹿原人荒蕪的內心——沒有生命和活力,而遼闊的地域和白鹿原禁錮的內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白鹿原的人被封建倫理綱常禁錮太深以至於必須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約束中,而對於白鹿原中敢於打破常規和禁忌的人來說,白鹿原更是沒有了他們的容身之所,荒山無言,世間倫理綱常、人情冷暖已被它一覽無餘。
2、溫暖質樸的關中人文景觀
(1)濃厚的地域性方言的運用。電影《白鹿原》采用了地道而濃烈的陝西地方方言,原汁原味呈現出了陝西關中地區的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和語言習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方言在這部電影中就是表演本身,使表演緊貼生活,顯得格外真實。活潑而不突兀的方言,成功再現了原著的背景和地域性,也為人物性格塑造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①
(2)陝西戲曲精粹的再現。華陰老腔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和江南小曲的優雅寧靜的風格的對比之下則有另一番韻味。電影中的麥客在閑餘利用其來娛樂,劇中一首鏗鏘嘹亮的《將令一聲震山川》,麥客們飯後隨性的演出深沉婉轉,聲音繞梁三日,高亢而蒼涼的歌聲似乎唱透了一望無際的原野和情欲,仿佛關中地區荒涼的生命力的熊熊燃燒。
電影中除了用了的著名的華陰老腔之外,還用了陝西的地方戲曲劇種“碗碗腔”,電影中的田小娥和白孝文過著奢靡的生活時,場景中的碗碗腔《桃源借水》的歌聲細膩優雅,悠揚獨特,哀婉纏綿。電影中選取桃源片段意在亂世的田小娥對安穩生活的由衷的向往,宛如桃花源生活,安穩而幸福。碗碗腔配合著皮影戲出現,將西部地區古老的文化精粹一同展示在觀眾麵前,整個場景成為了一場視聽的盛宴。
二、關中儒家文化——維護倫理與安定的準則
1、具有濃厚的儒家文化的原因——京畿之地
陳忠實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封建文化封建文明與皇族貴妃們的胭脂水洗腳水一起拍到了宮牆外的土地上,這塊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納汙濁。緩慢的曆史進程演進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衍化成為鄉約族規家法民俗,滲透進每一個鄉社每一個村莊沒有一個家族,滲透近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液,形成這一方地域上的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結構”,這是作者對關中文化的解說,繼這一解說之後是《白鹿原》的誕生。②白鹿原因為離“京畿之地”近,所以造就了文明和汙濁並存的狀態。在受新思想的衝擊但是沒有形成新的製度和倫理的時代裏,具有濃厚舊製度和舊文化的白鹿原表現出惶惶不安,為了維護這個地區的穩定和安寧,它選擇了捍衛儒家文化的統治地位,形成了關中地區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以這個為軸心又衍生出了獨特文化內涵。
2、儒家文化統治的工具——宗法製
因為根深蒂固儒家文化的存在,一成不變的穩定抹殺了人性中僅有的溫情,人們一直都過著麻木不仁的生活,電影中陝西關中的儒家文化的精華得以傳承但是糟粕也在白鹿原地區肆意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