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往奴役之路:異化與科技專製(1 / 3)

通往奴役之路:異化與科技專製

藝廊回聲

作者:王禕

【摘 要】媒介的空前發達使“屏幕”代替了感官成為聯係人與世界的橋梁。科技日益深入地滲透於人類生活,改變生活、交往方式的同時加劇了人的異化。科技挑戰傳統權力邊界的同時帶來新的係統化專製,這是英劇《黑鏡》的核心關切,也是“數字化生存”下可預見的未來生活圖景。

【關鍵詞】《黑鏡》 科技 媒介 異化 專製

在曆經了蒸汽革命、電氣革命之後,信息技術革命成為人類廣為傳頌的新“神話”,並日益形塑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交往方式,甚至思維路徑。媒介的空前發達使其日益成為人類感知世界的唯一方式,每個個體的認知與行為都源自已經被“中介化”的世界。從本質上說,“屏幕”代替了感官成為聯係人與世界的橋梁。技術批判題材素來是影視文本的重點關切,特別是在日漸步入後現代社會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世界,英劇《黑鏡》便是基於對以上問題的擔憂和反思誕生的先鋒電視劇。

一、科技重塑生活:《黑鏡》的敘事與預判

《黑鏡》是英國電視四台推出的迷你劇,每季3集,目前已播出兩季。每一集都具有相對獨立的背景設定、人物角色和故事情節,從媒介權力的邊界,新統治力量的崛起,到虛擬與真實世界的混淆,娛樂至死的病態,再到技術主導下人際關係和交往模式的變化演進,核心關切直指對未來技術無限發展所帶來隱患的預判,影片基調黑暗,感情色彩悲觀,滿載著對人類終極出路的深刻思考。正如《黑鏡》的編劇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在接受《衛報》采訪時所說:“黑鏡子”就在牆上、在書桌上、在手掌中:是電視機、監視器以及智能手機上發著冷光的屏幕。科技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它像毒品一樣會讓人上癮,《黑鏡》正是關注科技的副作用,把鏡頭聚焦在介於歡樂和不安之間的灰色地帶。①

《黑鏡》已經播出的兩季共6集,第一季分別是《國歌》、《1500萬元的幸福》和《你的全部曆史》,第二季包括《馬上回來》、《白熊》和《沃爾多一刻》。兩季內容一脈相承,表達著對“黑鏡”——屏幕操控的未來世界的憂思。《國歌》和《沃爾多一刻》均涉及政治題材,展現了傳統“大政府”權力的消蝕,以及媒介對政治前所未有的操控力;《1500萬元的幸福》和《白熊》則用超現實的手法展現了福柯在邊沁基礎上所描述的“全景式監獄”,“凝視”不僅存在於想象中,而是通過屏幕占領生活,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全部,“規訓”與“懲罰”更是前所未有的嚴苛殘酷且不由自主;《你的全部曆史》和《馬上回來》共同關注科技對人際交往、乃至親密關係帶來的影響,叩問技術的無孔不入給人類最樸素、最基本的倫理帶來的困境。

二、烏合之眾:《國歌》與《沃爾多一刻》的諷刺

互聯網因其開放性,自誕生之日不久就被寄予厚望,幾乎成為“民主”的代名詞。特別是社交媒體崛起後,這一期待與日俱增,網絡發聲日漸突破虛擬社區,占領日常生活世界,甚至左右政治決策等關鍵環節。關於互聯網與“民意”的討論從未停止,並愈演愈烈,同樣也是查理·布魯克及其《黑鏡》的關切。

《黑鏡》第一季第一集《國歌》的開頭並不新鮮,首相深夜接到來電,得知匪徒綁架了公主,並在社交媒體YouTube上傳了有公主被綁影像的視頻,向當局提出交換條件。這種橋段在無數影視作品中均有所涉及。然而,不同於慣常套路,綁匪的要價並非金錢、地位、政治訴求等典型籌碼,而是要求首相與豬發生關係並向全國直播。首相迫於“民意”壓力隻得就範。接受采訪時,幾乎所有民眾都表示不會收看這違背人倫的一幕,然而真正直播時所有人都食言了,通過各種“黑鏡”——屏幕邊收看便品評著。事實上,綁匪早已在直播前半小時釋放了人質,但獵奇心理下的萬人空巷,導致沒有人發現昏倒在路邊的公主。事件以綁匪的自殺結束,而最直接受害者首相夫婦則破鏡難圓。綁匪憑借此舉獲得了“行為藝術”大獎,他用生命對全民進行了一次道德考驗,也因結果的殘酷而絕望,全片占據道德製高點的反而是最初為萬夫所指的暴徒,這何嚐不是對善變、虛偽而自私的“民意”最赤裸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