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國產紀錄片的院線發展策略(3 / 3)

4、發行放映

今年的《快樂男聲》主題電影學習美國眾籌放映模式,即如果有超過一定數量的人在網上注冊保證會去電影院看一部電影,則這部電影就能夠得以發行和放映。“快男”主題電影采取了在網絡上進行影片預售的模式,在網上特定的觀眾群裏公布信息,提出如果預售票房達到五百萬就可保證該片進入院線,因此在20天內就在“快男”粉絲中籌集到501萬元的票房預售,這無疑提前給各地院線吃了顆“定心丸”。除開大眾院線這條放映途徑,未來可針對不同受眾需求廣泛設立分眾院線,比如藝術園區放映廳、學生教育影片學校放映,或某些特殊工作的相關題材影片放映等。不同的分眾院線將以自己的形式培養各自的觀眾基礎,什麼樣的題材決定了成片將進入哪一條對應的院線。可以借鑒《爸爸去哪兒》寒假“大電影”的做法,加強作品和觀眾的聯通,相信像《舌尖上的中國》這等題材和質量的影片,采用“影院特別版”或是“大電影”的模式,找到合適的放映檔期,也能獲得不錯的票房。

5、政策支持

國產電影紀錄片的院線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指導和大力支持。當前國際上主要有三種紀錄片發展模式:一是政府投資,旨在弘揚主流文化,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二是公共基金,資金既非政府的,也非純商業的,而由公共的民間基金會承擔,如英國BBC等;三是商業投資,當前每年的世界紀錄片市場產值200 億美元,商業運營非常成熟的美國幾乎占了其中的80%。我國2010年1月25日第一次以國務院的名義為電影行業出台指導意見,明確了走中國特色電影產業發展道路。在意見的指導下,國產電影紀錄片應以豐富產品和加快產業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以現代化基礎設施為依托,以科學管理為保障,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結語

總之,中國的紀錄片的運營已經逐步從電視欄目的手工作坊時代過渡到大製作大投資的工業生產時代,未來的趨勢還將轉向大公司和大導演的合作製作、中外合拍製作等模式。中國的紀錄電影需要市場體係的支撐,卻又不能完全從屬商業,政策、公共文化、公益性文化的支持也很重要。在此基礎上,再去充分調動一些民營文化企業投資紀錄片製作的熱情。隨著新一代觀眾群體的不斷成長和更替,過去人們對紀錄片形成的偏見正在逐步消解,優秀的紀錄作品不斷湧現,現在在小範圍引起的反響將形成漣漪效應,逐步從全國的文化中心、大都市向小城市蔓延,從高知分子向普羅大眾蔓延開去,紀錄電影以自身極具文化意義的品質,必將在院線獲得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①高峰,《中國紀錄電影發展曆程》[J].《中國電視(紀錄)》,2009(12):64

②賀幸輝,《為影院而生的紀錄電影——紀錄電影〈圓明園〉全案研究》[J].《中國電視(紀錄)》,2012(10):65-75

③高山,《紀錄電影:積極迎接產業挑戰——“紀錄電影發展研討會”綜述》[J].《當代電影》,2010(4):31

④《2014年中國紀錄片產業第一季度數據報告》[R].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2014

(作者:李成,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2013級廣播電視學碩士;趙鑫,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博士,曲阜師範大學講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