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票房已經連續七年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長率,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電影正在進入一個產業發展的“黃金機遇期”,當前我國電影紀錄片發展的瓶頸主要在於市場推廣和運作。2012年全國紀錄電影票房130萬元,2013年全年紀錄電影票房2146萬元,比2012年增加18倍,增長點是以五月天演唱會為主題的《五月天諾亞方舟》紀錄片,全年放映3.93萬場,票房2106萬元;同題材講述崔健的《超越那一天》全年放映80場,票房30萬元;而2013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主《千錘百煉》上映場次雖有383場,但票房僅7萬元。中國電影紀錄片缺乏專業的發行機製和發行人,從去年開始,一些熱播真人秀電視節目、大型娛樂活動如《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紛紛試水紀錄片領域,此類“番外篇”式的衍生型電影紀錄片逐漸成為院線新寵,並成為紀錄片票房爆增的主要推手,其他紀錄片表現依然平平。
三、國產電影紀錄片的發展策略
1、題材挖掘
紀錄電影要麵向大眾進行創作,選擇這類文化味十足的題材,一方麵是考慮到觀眾的心理,他們願意花錢在電影院,用視覺享受來重溫民族輝煌時代的文化記憶;另一方麵,這樣的題材選擇也更能吸引國家級的投入,充分利用政府資源,資金對於紀錄電影的製作人來說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因此保守看來,紀錄電影在未來還是會保持著這一題材選擇傾向。但如果一直沿用這一思路,相似的題材也會遭遇瓶頸和創作枯竭,觀眾也會慢慢對此失去興趣,所以今後的紀錄電影人必須不斷挖掘和開拓其他類型的題材,包括科學類、藝術類,以及小人物的故事等,從平視的視角關注人和精神方麵的題材。如焦波導演2013年作品《鄉村裏的中國》,在宏大的命題下選擇了小人物的故事,就是想同時兼顧體製內外的兩個市場,在選題上既有主旋律的特點,又考慮觀眾的口味,如此才能獲得未來的市場收益。
2、藝術表現
中國紀錄片的創作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以電視為大本營,電視作品的資金運營模式和美學模式都與電影相差甚遠,紀錄電影和電視紀錄片在藝術表現和美學形態上也有很大差別,這樣的差別甚至決定了觀眾的觀看習慣。我國的電視播出,從一開始就基本是按免費收看來操作的,養成了觀眾免費收視的習慣,一部僅僅符合電視播出標準的影片,作為中國的觀眾是不會願意花錢去電影院觀看的。當前世界上優秀的紀錄片都是按照電影的生產方式進行製作,無論最終是在電視上播出還是進入音像市場,也都堅持使用電影的藝術敘述方式和美學表達方式。
3、製作模式
國內紀錄片要進入商業院線主要受到兩個條件的限製:一是技術條件,二是運作成本,真正想成就“大片”必須一方麵與特技製作公司一起研發創作,一方麵借鑒故事片的大片製作模式。電影紀錄片的導演還將承擔比故事片更多的工作量,故事片裏有副導演、剪輯師等幫助導演分擔工作,但紀錄片的剪輯師無法完全表現導演對於真實再現的思想,因此導演隻能自己完成剪輯。中國的電影紀錄片並不缺乏好的導演,缺乏的是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的製片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製片人,要從一開始的選題到最後的銷售負責到底,將自己的思路一以貫之,自始至終控製著整部影片的走向。由他決定選題、影片的整體創作方向和美學形態,並且籌集資金,而導演和編劇隻是執行者。隻有當導演和製片人配合得最恰到好處的時候,才能成就“叫好又叫座”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