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國產紀錄片的院線發展策略(1 / 3)

談國產紀錄片的院線發展策略

藝廊回聲

作者:李成 趙鑫

【摘 要】國產紀錄片的源頭是從紀錄電影發展起來的,雖然近年來我們從電視熒屏上看到了紀錄片“春天”的來臨,但在院線方麵,紀錄電影的上座率和票房仍然遠不能與劇情片相比,一方麵過去“新聞簡報”紀錄電影讓觀眾對紀錄片留下了較深的偏見,另一方麵近年來國產紀錄片從題材和拍攝質量上都仍與劇情片存在差距,因此,要展望國產紀錄電影走進院線,還需從題材挖掘、藝術表現、製作模式、發行放映和政策支持幾個方麵一一分析。

【關鍵詞】紀錄電影 發展史 商業化 院線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電視紀錄片重新火了起來,可以說這部紀錄片探索出了中國電視紀錄片商業化操作的一種新模式,《舌尖》和2013年出台的加強版限娛令,讓人們真的相信了紀錄片春天的來臨,但在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曆程中,電影紀錄片麵臨的產業化問題,比電視紀錄片更為艱難和複雜。體製的變化深刻地影響了傳統電影紀錄片製作機構的戰略,他們需要突破舊有的體製,嚐試在市場經濟體製下進行重新定位。而紀錄電影真正要走進院線並獲得票房,從題材挖掘、藝術表現、製作模式、發行放映以及政策支持等環節都需要進一步的嚐試和探索。

一、國產電影紀錄片的曆史沿革

世界上第一部紀錄電影誕生於1895年,第二年上海就已經有放映《馬棚失火》等紀實片段的記錄。20世紀20年代,我們的電影院在製度規定下,主要放映新聞簡報。電影院放映新聞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中國新聞紀錄製片廠成立,專門經營新聞簡報,在電影院傳遞紀實類消息。這樣的曆史造成了一代人對紀錄電影的刻板印象,似乎新聞電影就是時間加長了的新聞報道。1961年,中宣部要求電影在技術和藝術上要有所提高,批評了“新影八股”這種單一、說教的缺乏藝術表現和特點的影片,但微弱的批判對於電影發展的形勢並沒有起到大的改觀。此後幾十年,我國紀錄電影人一直在探索,如何使紀錄電影從“報紙的兄弟”變成“藝術的姐妹”。1993年開始中國的電影體製進入到全麵改革階段,中國電影開始了從計劃經濟體製到市場經濟體製的轉型,國產電影由統購統銷改為自主發行,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傳統的資金渠道難以為繼,電影紀錄片也麵臨著同樣的挑戰。隨著80年代中後期電視業的崛起,電影市場開始萎縮,在這樣的曆史環境下,中國電影紀錄片製作機構開始改製,於1993年和1995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和北京科學電影製片廠分別並入到中央電視台,1995年的影視合流政策也使得電影紀錄片在電視上廣泛傳播成為中國紀錄片發展的主要模式。

二、當前國產電影紀錄片的發行現狀

2000年以來,進入中國主流院線放映的電影紀錄片數量非常有限且題材單一,基本全都是文獻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傳統的獻禮影片,從題材選擇開始就帶有一定的宣傳目的,這些影片都是一種仰視的態度,缺乏一種平視的目光,看待平民的、個體的狀態和命運;一類是國外商業紀錄片,如自然類題材的《鳥的遷徙》和《帝企鵝日記》;第三類是曆史人文題材,例如《布達拉宮》、《茶馬古道——德拉姆》等。除主流院線放映外,還有一類紀錄電影,即所謂的審美片,基本是為電影節而拍攝製作的,符合小眾的美學需要。2006年由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和廣西電視台共同出品的電影紀錄片《圓明園》,整體投資800萬元,映後收回1700多萬元,第一次打破了電影紀錄片不能盈利的市場怪圈,從而在非市場行為的宣傳紀錄電影與獨立紀錄電影之外,開辟出主流商業市場的電影紀錄片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