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雷雨》看名著的影視改編(1 / 3)

從《雷雨》看名著的影視改編

藝廊回聲

作者:王玉

【摘 要】近些年,大量文學著作用影視的方式展現出來,曹禺的話劇作品《雷雨》先後被改編成多個版本的影視劇作品。其中孫道臨導演的電影版《雷雨》及李少紅導演的電視劇版《雷雨》最廣為人知。這些影視劇作品的改編對原著的闡釋不可避免地受到編劇和導演的“現今視界”的深刻影響,從而帶來對原著闡釋的差異化,本文通過對兩個版本的影視劇《雷雨》的改編效果的分析,探討影視作品中對文學名著改編的手法、意義。

【關鍵詞】《雷雨》 影視作品 改編

在世界電影史上,改編文學名著是一個長期的傳統。因為文學作品擁有大量的讀者,將名著作品改編後搬上銀幕能產生強烈的影響,使新老受眾群體產生巨大的興趣。對於名著改編——我們應該堅持適度原則,即名著改編既不能脫離名著自身的美學特征,又應該契合影視劇等多媒體形式的傳播特點;不僅要把握受眾的審美心理,同時也能對文學名著作品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本文從《雷雨》的影視作品進行分析,探討現代傳播中的影視作品對文學名著改編的手法、意義以及特點。

一、《雷雨》的影視改編

現代闡釋學告訴我們:文本的意義是個不斷生成的曆史過程,“當文本的真正意義和理解者一起處於不斷生成運動過程中時,就構成了‘效果曆史’①”。在共時性空間中,同一文本的不同接受主體的解讀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對名著也是如此。《紅樓夢》中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不同的讀者可以讀出不同的意味;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並且“倘若今天我們可以會見莎士比亞,他談創作《哈姆雷特》的意圖可能使我們大失所望。我們仍然可以有理由堅持在《哈姆雷特》中不斷發現新意(而不僅是創造新意),這些新意就很可能大大超過莎士比亞原先的創作意圖。”②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會隨著社會和政治環境的改變而產生變化,每一代讀者都會在前人的著作裏發掘出新的意義或補充新的意義。

從1933年《雷雨》的誕生到1996年李少紅執導的電視劇《雷雨》期間經曆了六十多年的光陰。作為原作者的曹禺創作時的角度與闡釋者——電影、電視劇《雷雨》的導演孫道臨、李少紅之間存在的差異正是在不同的社會背景,政治環境及性格影響了他們所詮釋出的作品。

1、電影版《雷雨》

孫道臨導演的電影版《雷雨》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84年投資拍攝,並排出了稱得上是當時最強大演員陣容:除了孫道臨主演周樸園之外,顧永菲扮演與繼子亂倫的繁漪,秦怡飾演侍萍,當時人氣最旺的新星、因主演《廬山戀》和《巴山夜雨》而榮獲“金雞”和“百花”雙料影後的張瑜扮演四鳳,周萍由馬曉偉扮演,魯貴由胡慶樹扮演,周衝由鍾浩扮演。電影從1982年開始策劃到1984年拍攝完成公映,孫道臨多次親自到原作者曹禺先生家拜訪研究改編事宜,上影廠對這次改編也寄予了厚望。

眾所周知,電影的表現手法要強於戲劇,將文字作品中屬於過去的內容、過去的背景材料推到“前台”,變成直觀的、生動的畫麵,借助電影中的蒙太奇方式將想象中的情節呈現出來,使得其內容更具視覺衝擊力。例如侍萍和周樸園30年前的故事在原劇本是由侍萍講述的,在電影則用“閃回”來表現。侍萍的講述退而成為畫外音,並隨即消逝,畫麵首先出現的是當年被趕出家門的侍萍在河邊痛苦得想要自殺的場景,下個畫麵切換到了周樸園的新婚畫麵,這樣的對比蒙太奇手法用鏡頭語言將原劇本的“過去事件”呈現在觀眾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