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雷雨》看名著的影視改編(3 / 3)

第二,電視劇《雷雨》對原著中人物性格的改編缺少了邏輯性和合理性。改編名著的基本要求是對原著準確的理解。電視連續劇《雷雨》的改編由於情節的增刪和改動,原劇中的人物性格和生活都與原作相去甚遠,影響了原著的主題表現。如原作《雷雨》中的周樸園,是一個專橫、冷酷、偽善、殘忍的資本家,也是這個罪惡家庭的製造者和統治者,他禁固繁漪,把繁漪當成神經病來對待,他強迫繁漪喝藥, 目的不是為了給繁漪治病,其實繁漪根本沒病,而是要壓抑她的個性,要她這個“ 做母親的人”在孩子們的麵前“做一個服從的榜樣”。那股冷峻蠻橫的勁頭,不容任何人有分辯的餘地。而電視劇《雷雨》中,周樸園卻是一個慈愛的丈夫,耐心地說服任性的妻子喝下了藥,然後兩人相視一笑。這一來, 原著中那劍拔弩張、令人窒息的心靈交鋒的緊張氣氛沒有了,反而顯得他們夫妻恩愛有加。這一幕幕的描繪十分滑稽,它把原著中社會悲劇的藝術震撼力改編得蹤影全無。

二、從《雷雨》看名著的改編及意義

1、多媒體技術發展的背景支持和受眾需求

多媒體技術是現代傳播的一種形式。文學借助多媒體這一現代傳播技術得以廣泛傳播,經久不衰,同時影視劇作品也從20世紀文學的寶庫中汲取了豐富的創作源泉。這些年來,它們互生互長,共同繁榮,結出了累累碩果。正是多媒體技術的成熟為名著改編成影視劇作品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這也是名著改編為影視劇作品的原因之一。從一定程度上說,改編的影視劇作品對受眾的吸引力超過文學原著對他們的吸引力。因為文學作品中是通過抽象的文字化的語言要求讀者用一定文化素養結合文字的敘事來塑造心目中的畫麵。而影視劇則直接以畫麵、音響和色彩在銀幕上創造直觀形象,給接受者帶來的全新的觀看體驗,所以名著改編為影視劇作品應運而生。

2、《雷雨》改編的意義

我國有許多具有深刻民族性的文學精品,我們要發掘現有的文化資源,如果我們將這些文學作品拍攝成影視精品,我們的影視文化產業就有了突破的希望。⑦因為一部文學暢銷書為改編電影的成功和盈利奠定了良好基礎,由一本吸引數百萬讀者的文學作品所改編的電影肯定也能吸引大量觀眾,從而獲得盈利。通過對各類名著作品的探索,推動了多媒體技術與文學名著改編的融合,使得電影電視類藝術手法將文字的抽象性轉為現實化。名著改編者不僅是把名著搬上銀幕,也是改編者以自己的閱曆和與名著的對話,同時也是觀眾帶著自己的理解和名著以及改編者的對話。□

參考文獻

①章啟群:《伽達默爾傳》[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

②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三聯書店,1984:73

③曹其敬:《一次不成功的挑戰——電影改編問題討論集》[M].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20

④曹禺:《日出(跋)》[M].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11

⑤李明:《文學名著改編的原則——從電視劇〈雷雨〉談起》[J].《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 (4)

⑥李少紅,《談〈雷雨〉》[N].《中國電影報》,1997(14)

⑦曲婧涵,《由電視劇〈雷雨〉談對“改編”的理解》[J].《綏化學院學報》,2005(2)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3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