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宅族”媒體形象研究(3 / 3)

2、休閑娛樂文化盛行

當今文化發展和精神價值選擇呈現多元、開放的情形,娛樂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呈現出多種形態。從中西思想發展曆史來看,娛樂都曾被作為傳承文明和實施教化的傳播手段並在實踐中加以利用。在大眾傳播的場域裏,娛樂發生了兩個重要的變化:一個是娛樂本身超越手段成為人的基本需要;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傳播提供的娛樂逐漸變成商業和文化交錯並行的整體。娛樂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現代對於娛樂的需要,則促成了的媒體與娛樂的結合。

近幾年,我國新聞界出現了新聞娛樂化的普遍現象,清華大學的李希光教授認為“從新聞無法擺脫商業控製這個事實……越來越多的新聞已經成為了廣告和娛樂的囚犯。除了市場因素,受眾的需求是新聞娛樂化的直接原因。現代人的生活更加追求高效快捷,便利的現代通信手段,發達的網絡媒介成為年輕人的主要休閑娛樂方式。網絡更注重選擇與互動,網絡用戶的需求集中在網絡遊戲、娛樂節目的選擇上,單人遊戲、多人遊戲,電影電視、音樂、綜藝娛樂節目,占據了較大份額。具有 “虛擬世界的狂歡”之稱的網絡遊戲,在“宅族”的興趣愛好中,以高比例占據首位。“宅族”將身心投入到虛擬的遊戲中,釋放自身壓力,在遊戲中解脫自我,“宅族”其實就是在形式上尋求一種精神和身體的解脫。“宅族”的著裝與飲食習慣也遵循著一定的行為準則,即簡單、便捷、舒適。媒體更是抓住了網民的獵奇心理、專重感官刺激的特征,製造著各式各樣的娛樂文化,甚至為了取悅於大眾而不惜迎合大眾的低級趣味,諸如“惡搞”“整蠱”等。值得一提的是,“宅男”、“宅女”欣賞對象多為演藝界明星、各界名人以及網絡媒體中的點擊率較高的帥男、靚女,該類的網絡新聞報道多屬於娛樂新聞。

新聞娛樂化雖是新聞媒體順應市場化潮流、迎合受眾的產物,但是它又是把雙刃劍,新聞的娛樂化看似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其實是對受眾的隱形“侵蝕”。長期接觸這類新聞,會使受眾喪失基本的思考與判斷能力,也會使受眾欣賞水平降低。

結語

近年來,“宅族”群體的數量愈加龐大,“宅生活”的流行有其必然性。網絡使用、休閑娛樂是“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宅族”對網絡的依賴度、使用率以及個人的生活習慣,筆者將“宅族”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技術宅

技術宅是指擅長某種技術,具有一定創作能力,或是從事網上學習、工作的群體。通過網絡或是其它的形式,發揮自己所長,獲得一種口碑或是一些經濟收入。

2、休閑宅

沉浸在諸如看書、聽音樂、玩遊戲、做家務、看電視或電影等生活習慣中,不依賴、沉迷於網絡,生活有節製,把“宅”作為一種生活享受的群體。

3、網癮宅

將生活建立在網上,通過網絡進行休閑娛樂、消費、人際交往等,網上娛樂時間過長,離開網絡,會無所適從的群體。

因網絡誕生的“宅族”,同樣兼具了某些網絡特點,然而受消費主義、眼球效應和休閑娛樂文化的影響,網絡媒體鼓吹省時、便捷的服務以及閑適愉悅的生活方式,將“宅族”定位於足不出戶便可“一網打天下”。“宅族”作為消費主義的衍生物,媒體對“宅族”形象的建構必然帶有濃厚的消費主義氣息,網絡新聞的過度娛樂化與媒體過於重視經濟效益,為“宅族”形象的建構敲響了警鍾,如何以更為客觀、理性的立場塑造“宅族”形象,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①《第33次CNNIC報告:網民互聯網應用狀況》[EB/OL].

②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當少年陷入網絡——2005中國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J].《數據》,2005(12):34-36

③朱磊,《2009 年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發布》[N].《法製日報》,2010-2-3

④李穎,《網購成癮到底是不是病?》[N].《科技日報》,2013-2-19

⑤溫迪、梁三鬥,《非典型宅女的典型生活》[J].《走向世界》,2009(12):29-31

⑥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35

⑦邱均平、鄒菲,《關於內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2004(2):13

⑧李偉,《“宅”詞新解》[J].《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12-115

⑨李迎、黃聚雲,《瑜伽媒體傳播的女性化趨向:現狀與發生機製——基於對網絡、圖書、報紙的內容分析》[J].《體育科研》,2012(6):72

⑩人民網,《媒體的生存壓力是眼球效應成為第一追求》[EB/OL].

(作者:魏媛媛,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碩士;黃聚雲,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