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碼的723條新聞標題中,關於肥胖的問題,“宅女”的報道為30條,比例達到4.1%,“宅男”的報道為4條,僅占0.5%,“宅女”報道的數量是“宅男”的7倍之多。有健康問題的“宅女”明顯要多於“宅男”。
作為形象設計的受眾,毫無疑問,“宅女”是美容、美發的主要受眾。在723篇網絡新聞中,與“宅女”有關的新聞報道為28篇,與“宅男”有關的新聞報道隻有2篇,關於“宅男”的新聞報道則屈指可數。縱觀媒體對“宅女”形象設計的呈現,其目的是迎合男性話語權中對女性的刻畫,宣揚女性要實現自我認同,並需對形體、容貌、身心健康等進行保養。
3、消費產品的多樣化
媒體將“宅族”作為一個消費群進行描述,其中該消費群的消費產品集中於以下幾類。在723條網絡新聞中,有27篇報道與“電子產品”有關,占整體的3.8%,是消費產品中占比例最高的一項,其次是“家電”,19篇報道與此有關,占樣本量的2.7%。在該產品中,新聞中涉及到了如冰箱、電視機等居家必備品。按所占比例排名,接下來依次是其它、家居裝修設計、房產、旅遊、休閑服裝、家居產品、汽車。相比之下,旅遊和汽車的消費主張則傾向於讓“宅族”走出去。
“宅族”所消費的產品,無疑是滿足“宅生活”的基本所求,在主張休閑娛樂的同時,進一步強調了消費是一種生活方式。網上購物用戶的一路飆升,更是體現了網絡時代新購物方式的流行。日常生活用品的采購可以通過一號店、天貓超市直接送到家,餐飲行業多數開通了網絡電話訂餐,就連水果現在都流行起“憑網上訂單派送”。支付手段更趨多樣化,諸如微信安全支付、支付寶錢包等一係列網絡支付手段,無需出門,話費、水電費便可繳上。另外,出行有“滴滴打車”、“快的打車”,這些軟件實現了移動網絡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為“宅族”的出行更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消費產品的多樣化以及消費渠道的多種選擇,為“宅族”提供了更為舒適的生活方式,而這一切是建立在網絡的基礎上。媒體則利用當前這種消費趨勢,在網絡新聞報道中向受眾推介各種各樣的消費產品,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4、媒體對“宅族”的評價
網絡媒體對“宅族”的評價,中性或無法判斷是網絡媒體形象構建的重點,在723條新聞報道中,中性或無法判斷的報道為656條,占樣本量的90.7%。此外,正麵評價和負麵評價的報道分別為18條和49條,其中,正麵報道和負麵報道的比例相差了4.3%。
同樣是伴隨互聯網時代應運而生的網癮群,卻是被汙名化已久,無論是社會組織、國家教育機構還是網絡媒體,他們始終對網癮群體持消極態度,然而“宅族”被作為網絡正麵的服務對象而塑造,媒體為發揮經濟效應,向其推銷產品和相關信息,利用便利的消費手段使“宅族”進行網上消費。
三、“宅族”媒體形象的解讀
1、消費主義與眼球效應的催化
現代消費主義注重符號價值而忽視使用價值,商品的包裝設計、推銷廣告在如今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互聯網風靡全球的時代,網絡媒體大力宣傳商品符號價值,利用電影、音樂、明星等與商品無直接聯係的主題來挑起人們的消費欲望。媒體利用符號和形象使商品的使用價值被掩蓋,使受眾失去了對商品的基本認知,“適用”與“物美價廉”則被擺在次要位置,年度新品、流行品牌也成為可炫耀的資本,成了消費者的主要選擇標準。
“宅族”的誕生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而誕生並隨著網絡應用的發展不斷蔓延的亞文化現象,是人們對於個人感受的追求和獨立自我形象的關注,也是個人化消費社會的一種象征。另外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文化觀念正在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消費時代的大規模消費需求不是在大眾中自發產生的,而是被創造出來的,消費產品經過媒體的宣傳引導和商業廣告的渲染,無形中將大眾卷入了這種既定的生活方式。
為了吸引受眾,部分媒體絞盡腦汁地製造亮點、賣點,過度講究包裝,誇張、渲染、鋪陳,以增強報道的感情色彩和視覺衝擊力,再者,新媒體屬於“弱控製”媒體,信息發布高度自由,無序的生存狀態和缺乏底線的生存原則使得一些新媒體盲目追求“眼球效應”,竭盡全力地製造極具衝擊力的標題,綁架受眾雙眼的同時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媒體是消費主義文化的承載者,更容易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在構建“宅族”形象中,媒體“含蓄地”將消費品推向了該群體,諸如“美容”“美發”“養生”等。媒體刻意迎合男權文化,將女性置於被欣賞的境地,媒體將“宅女”形象具體化演繹時,將她們的價值體現在形體、容貌上;同男性的關係限定在性吸引上。媒體利用女性對肥胖的敏感度,大肆報道,並貼以“瘦身”“美體”的標簽,以博取大眾眼球,而消費至上的理念恰恰使“宅族”成為了消費的奴役。網絡提供的各種便利服務使網民足不出戶便可以“一網打天下”,媒體則利用新聞報道鼓勵網民到網上進行各種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