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壯族形象的媒介建構(1 / 3)

壯族形象的媒介建構

調查研究

作者:曹曉雨

【摘 要】本文通過對《廣西民族報》的初步分析,總結出該報呈現給讀者的壯族民族形象,運用梵·迪克的話語理論,試從文本和語境兩個視角分析《廣西民族報》對壯族民族形象的構建方式,並結合實地調研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廣西民族報》 話語分析 民族形象

本文通過對《廣西民族報》的初步分析,總結出該報呈現給讀者的壯族民族形象。並運用梵·迪克的話語分析理論,試從文本和語境兩個視角分析《廣西民族報》對壯族民族形象的構建方式。

一、《廣西民族報》呈現的壯族民族形象

“民族形象的構成維度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習俗、民族信仰、民族服飾、民族價值觀念等。”①但這些維度在用於衡量民族形象時存在包含和“競合”關係,筆者選取民族習俗、民族信仰、民族服飾及民族價值觀念這四個具體方麵,分析《廣西民族報》所呈現的廣西自治區的壯族民族形象。

《廣西民族報》對壯族民族習俗活動報道頻率較高的有嗩呐舞、扁擔迎客、踩高蹺等,這豐富的活動形式及相關傳說,顯示了壯族同胞的多才多藝、熱情好客的特征。而在對民族節日的報道中則多次提到“三月三”及節日當天的“歌圩”活動,且壯族同胞借鑒歌圩形式舉辦相關演出,或是通過唱山歌的方式參與各種規模的歌唱比賽,突出了壯族同胞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與對傳承文化的使命感。

對於壯族服飾的主要展現方式是攝影報道。雖然壯服中的不同分支有不同的外觀,但報紙選擇的攝影報道對象多為織有壯錦圖案的、色彩對比較鮮明的壯服。讀者通過攝影作品可以看到“壯民不按照大自然的原色來搭配織物顏色,而是隨己所愛,自由想象,通過壯民的喜好和審美情趣從自然色中加以提煉、誇張來完成的。”②另外,壯服上的圖案多是通過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幾何圖形通過對比、拚接的手法,為壯服增添和諧感。無論是壯錦不同於自然的顏色搭配,還是壯服圖案的幾何製作特征,都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想象力豐富,情感細膩而充沛的特點。

壯族從其最初發源直至今日,其民間信仰種類繁多。有花崇拜、龍鳳崇拜以及鳥、魚、葫蘆等自然崇拜,也有以靈魂不死觀念為根基的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但在筆者所取樣本中,隻有布羅陀信仰被報道過。“布羅陀信仰是壯族的民族傳統信仰,它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從過去到現在,對當地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民俗文化有著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③《廣西民族報》在報道“布羅陀”時,隻顯示其文化特性,並不將其視為一種信仰。

民族價值觀與民族信仰不是絕對獨立的兩個方麵,其衡量標準存在重疊部分。筆者從經濟、政治和文化這三方麵衡量民族價值觀,其中政治範疇所呈現的民族形象與民族信仰呈現的民族形象特點相同,不再贅述。而在經濟方麵,報道中最常見的是“興邊富農”、“帶富能人”等論調,顯示了壯族人民對經濟建設的重視,展現其不畏艱苦、積極改變現狀的特征,同時也說明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仍需較大提升。另外,報紙中關於壯族價值觀在文化方麵的體現,大多是通過對教育新聞的報道,對民族教育現狀與發展策略進行深度探討,顯示出壯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意識。

二、壯族民族形象的構建方式

通過對《廣西民族報》報道內容的初步分析,筆者總結出其呈現出的壯族民族形象為:熱情好客、富於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遵紀守法,致力於民族團結,積極傳承文化並創造物質財富等。現通過“話語分析”進一步分析其對壯族民族形象的構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