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於文本視角的話語分析
筆者以文本視角為根基,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向度對《廣西民族報》中關於壯族民族形象報道的話語結構進行分析。宏觀分析從主題結構和新聞圖式兩方麵進行。
筆者選取樣本的時間跨度為2013年1月到12月,取每期報紙的第2、3版(區內民族新聞)作為研究對象。筆者依照梵·迪克提出的“刪略、概括和組構”三個步驟進行主題推導,將選取的新聞文本經過推導得出的主題彙總分析,結果是共收集到115條有關壯族報道的新聞,其中包括110篇文字新聞和7篇圖文結合的攝影新聞。
從表1可以看出,文體新聞是所有主題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其次則是機構工作。文體類新聞占據較大比重,一方麵是由於壯族文化活動的確較多,加之政府的重視使得相關新聞事件的新聞源較廣。另一方麵, “文體活動”涉及的方麵較廣,所以將壯歌、壯劇、壯舞、壯醫藥、壯族建築、壯族習俗、壯族影視作品、壯族演出、壯語宣傳全歸入“文體活動”門類,因此其比例偏高。除了“文體活動”外的其他六個新聞主題中,報道“機構工作”類新聞超過另外五類新聞,甚至比另外五類新聞的數量總和還多。
同時,話語的宏觀結構不僅包括主題特征,它還具有某種較為固定的句法對文本中的主題加以限定,其具體表達形式便是新聞圖式。新聞圖示可以使主體在編碼時更有據可依,也可使受眾更加迅速有效地解碼。
筆者選擇樣本中涵蓋較多新聞圖式範疇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以2013年3月份的《廣西民族報》為例,截取新聞報道的主題,其呈現的特點是:1.絕大部分標題隻有一句話,言簡意賅;2.標題與實題緊密聯係,不經過多“雕飾”。呈現該特點的原因是:被選作樣本兩個版麵的報道形式皆為消息,讀者接觸消息類新聞更傾向於獲得信息,但筆者認為若標題過於平淡,缺乏技巧性,難免使讀者感到無趣。
主要事件是通過細節、故事發展等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化,一般表現為對導語的擴展。筆者選取的四則新聞中對於主要事件的描述都是以時間順序做主要方式的平鋪直敘。而背景則是從時間層麵更深入地闡述新聞事件的緣起,幫助希望進一步了解新聞事實的讀者獲得更全麵的信息。例如報道歌圩節時,會將歌圩節的曆史、發展與現狀等背景展示出來。
而在筆者所取樣本中僅有一則中提及新聞後果,即:“《嘹歌也流行》播出後,受到該縣社會各界觀眾的喜愛和高度評價,尤其感動了千千萬萬嘹歌愛好者,許多觀眾一大早就打開電視等待觀看。不少群眾還紛紛打電話谘詢重播時間。”但對於口頭反映方麵的材料並未出現在所取樣本中,而且即使在特稿版麵也很少有口頭反映。同時,由於消息體裁對新聞客觀性的要求,所選樣本中沒有評論內容。
通過對新聞文本的宏觀分析,我們可以就該報對壯族民族形象構建過程有一個大致輪廓。因此,我們要對局部文本進行微觀分析,進一步探討話語的隱含意義。通過對三月份歌圩節前後的有關壯歌的新聞報道的分析,筆者得出:一般陳述使用最多,其次是背景信息,再次是引語。一般陳述和背景信息占據絕大部分篇幅,記者側重於事實的陳述,通過較為直接的方式向受眾傳遞信息。但引語的缺乏,無法顯示出現場采訪的痕跡,難免會使讀者對新聞來源產生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