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鍵詞網絡與議程變遷(1 / 3)

關鍵詞網絡與議程變遷

調查研究

作者:鄭夏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報》經濟建設類社論為研究對象,運用網絡分析法,試析不同階段這類文章中的關鍵詞網絡變遷,從一個側麵探討不同時代人民日報經濟建設類社論中議程的差異。

【關鍵詞】《人民日報》 社論 網絡分析

《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肩負著準確及時地宣傳黨中央精神和政府最新政策的責任,而社論更是直接反映了報紙編輯部對重大問題的態度。《人民日報》社論是研究國內政治的重要文本。例如村田忠禧通過對日報元旦社論的量化詞頻分析,梳理了中國的曆史,創新地使用詞頻定量的方法來研究史料①;陳邵桂則通過研究日報元旦社論分析社會政治心理文化變遷②。

本文選取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兩個不同時段的1957年和1983-1984年為代表年份,以《人民日報》經濟建設類社論為對象,通過網絡分析的方法構建關鍵詞網絡,嚐試從一個新的角度理解媒介議程。

一、理論背景

1、議程設置

公眾生活在媒介設置的擬態環境中。從這個假設出發,議程設置理論揭示,媒介中呈現的重要的議題也是公眾頭腦中重要的議題,兩者具有相關性③。之後許多以該理論為基礎的實證研究,均支持“媒介議程可以影響受眾議程”的這樣一個論點。“二階”議程設置理論,則主要看媒體中對新聞事件、人物的特征設置的議程能否影響受眾④。

議程設置理論中,對媒介議程的操作化指標主要包括某議題的新聞數量、新聞報道篇幅、新聞報道位置、題目大小、時長等,並依此對媒介議程進行排序,再將這兩個分層的議程進行相關分析,看兩者的相關度。

隨著議程設置理論的發展,三階議程設置理論則開始關注媒體議題的特征網絡對公眾議程的影響⑤。媒體刻畫出不同人物(議題)的特征網絡,例如“競爭力”和“經驗”總是同時出現,那麼對於這兩者關係的認識也較為容易傳遞給公眾,即,“競爭力”與“經驗”密切相關。為學者們理解媒介議程與公眾議程的關係,提供了另一種視點。

2、詞彙網絡構建

在傳播學文化批判流派,以及與之認識論相匹配的質化研究都有一個廣泛的哲學立場,那就是“社會建構論”。意義能夠人為建構,而傳播正是輸出意義的方式。人類語言的本質屬性是“語義性”,語義係統的本質特點是網絡性,而語義網絡的形成過程是建構性,語言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將這潛藏在話語行為背後的、無意識狀態下形成的朦朧的語義網絡,通過元語言使之外顯化、顆粒化和模型化。

一些語言學領域內的實證研究支撐了語言、意義具有建構性這一特點。林楓、 賀丹軍和江鍾立通過教學,並對比前後的話語詞彙網絡,驗證了“教學”對社會表征具有形塑作用⑥。社會表征是有關價值、觀念和實踐的功能係統,它對於人的社會認知具有引導作用,而教學則可以通過拓展、改變語言認知來達到改變社會表征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社會網絡分析:社會網絡是指社會行動者及其間的關係的集合,用於反映、測量不同節點間的關係和互動狀態⑦。同時能夠通過分析社會網絡內部成員之間的關係和交互,來發現他們的組織結構、組織特點、行為方式等。一個完整的網絡由點和線組成,“點”代表行動者,“線”代表點與其他點的關係。

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人民日報》經濟建設類社論中的關鍵詞網絡,看不同時代社論議程的流變。一個關鍵詞就是一個點,關鍵詞與關鍵詞是否共同出現在一篇社論文章中,是文本判斷點與點之間有無聯係的標準。